2025年05月02日   星期五   农历乙巳年(蛇)   三月初六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相关链接 - 创新发明 >> 正文
2013全国第28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教师科技创新成果”作品《项目简介》(三)
更新日期:2013-8-12    作者: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组委会    编辑:admin    点击量:30034

2013全国第28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教师科技创新成果”作品项目简介()

通用技术网www.tyjs.org站长审核整理

 

写在前面的话

通用技术网www.tyjs.org站长

 

此处将2013全国第28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教师科技创新成果”(包括综合实践活动与创新发明)一、二、三奖共200项作品的《项目简介》整理收录至此,目的是想让大家对参加全国青少年新科技创新大赛的综合实践活动项目和教师科技创新项目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了解教师项目参加全国赛的最高水平的基本状况。另一方面,也通过这些项目简介的内容,基本了解《项目简介》是如何撰写。因为这些《项目简介》基本代表了全国的最高水平,尽管有一些项目简介编写得不是很到位,但总之这是全国赛,基本上也就是最高级别的水平了,是科技教师花了心思与精力的内容,值得参考与借鉴。

参加全国教师的《项目简介》共有200个,整理完后统计了一下文字总量约为146800个。《项目简介》一般需要有“项目摘要”、“项目背景(项目改进的基本思路)”、“项目应用的科学方法、科学原理”、“项目创新点”和“项目的使用情况和进一步完善的设想”等内容。《项目简介》的字数不能超过850字,因此,文本撰写时就需要将活动内容浓缩。

本网站长通过对这些教师参加全国竞赛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整理过程中发现,当今的综合实践活动呈现了以下发展趋势:

从综合实践发展的情况来看,多转向“大型性、综合性、多样性”的特点。其中的大型性,就是指参加的人数多达几百几千,是大手笔的综合实践活动,参与的学校一般以区为单位,以大型教学植物园或动物园等为平台,如以某一教学植物园中种类丰富、形态多样的植物资源为基础,以参加园区开放日活动的某些年级学生为主要对象,引导开展“植物模仿秀”、“猜猜看”的自然体验活动。其中的综合性是指活动的开展并不只就是单一的某一项活动,而是在活动中进行多种综合防治、综合研究、综合考察、综合治理和综合开发等活动形式进行。其中的多样性是指从一个出发点引申到多个研究点,形式多样,内容多样,对象多样,甚至DIY一些项目,建立模型,向更深更专业的方向发展等。因此,从某个方面来说,综合实践活动是永无止境。

综合实践活动中用到的方法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包罗万象:触觉体验法、联想记忆法、实践法、实地观察法、资料分析法、文献研究法、考察法、调查法、观察法、网络信息技术、生态平衡原理、鉴赏法、问卷调查法、个案研究法、资料收集法、技术创新法、组合发明法、对比实验法,行为引导教学法,回归分析法、文献资料法、行动研究法、利用比较法、筛选法、可视化成果展示法、交流分享法、观察、类比和描述等生物学方法、路线法和样点法、生物分类法、专家咨询法。呵呵,说实话,一些新的叫法本网站长都没有见过,有一些应该是作者自己创造的吧。

对于小学特别是幼儿园的综合实践活动项目,基本上辅导老师在做在写,对于这些年龄特征小的小盆友来说,主要是让他们参加这些活动,主要是通过这些活动来达到教育他们的目的,而对于他们的自主活动能力来说,则是不多的,而初中特别是高中生,在做这些活动的时候,倒是有自己的主见,有自己的思想溶入其中。

另外,一些项目你不要认为被别人做过了没有新意,其实,年年进入全国的这些综合实践活动项目,很多都是以前做过的,如观鸟活动,很多地方,很多学校可以说是做过了N次了,但几乎每年全国都有评审,每年都有进入全国赛的。这要看地域性,特色性,还有参与程度和各省对这些项目的眼光与认同。如果你的作品交到了全国赛上,大部分是要获奖的,只有极少数不会获奖。说实话,有一些在全国获奖的实践活动,也仅仅只是个活动而已,只是在活动记录中看到参与的人数多,并没有多少新意,但,那是别人的幸运。

这次200位教师参加全国创新项目的部分中,有一大部分是物理学方面的,可能是物理老师善于动手,又有物理基础,所以,在这方面的发明较多,而其他科目的老师以本专业的发明较少。这些发明项目中有一些是特别好的发明,是教学中积极思考的结果。

说明:通用技术网站长在编辑这些内容时将原文中的标点符号和少量的错别字作了修改,并统一了文字的格式。说实话,很多老师在写这些《项目简介》时,几百个字都不好好检查,有的一个人的资料中就有好几个错误,甚至有的话因打错字而念不通,许多标点符号与标题编号都很乱,在整理过程中,一一作了更正与统一。

本年度全国赛“教师科技创新项目”的《综合实践活动》和《教师科技创新》的《项目简介》因网络存放大小问题分为三个部分登载,这是第三个部分,作者均为教师,后续还要将青少年的《综合实践活动》和《科技创新》的《项目简介》进行整理,也发布在此。

 

便携式消防教学温度演示仪器

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中小学综合素质教育中心

作者:王丽琴

 

项目简介

1.项目摘要:采用塞贝克效应(塞贝克Seeback效应,又称作第一热电效应,它是指在两种不同导电材料构成的闭合回路中,当两个接点温度不同时,回路中产生的电势使热能转变为电能的一种现象。)形成的温度传感器,通过传感功能,使得外部的温度信号转化成电信号,通过数字显示器的形式显示温度。回路简单,经济适用,使用方便,对各类引起消防不安全因素的根源检测覆盖全面,经济耐用,显示效果明显,尤其是对中小学生使用,操作简单,显示稳定,可最大限度的满足消防教学的需求。

2.背景和改进的基本思路:随着消防课程在中小学的普及,用在消防演示的各种小型教具极其短缺,存在几十年不变的情况,中小学生对各种物体在燃烧时的温度缺乏直观的感受,不能很好的给学生以震撼和警示作用,难以提高学生的消防意识。外购温度演示仪器费用太高,消防科普教育基地尽管有烟头演示台,但温度升温太慢,并且只能达到70度左右,效果演示差,于是我便根据教学的需要,自制这种简单易行的小教具。改进的基本思路:①、性能稳定。②、成本低廉。③、使用简便。④、效果直接。

3.科学方法、科学原理:采用赛贝克效应形成的温度传感器,通过传感功能,使得外部的温度信号转化成电信号,通过数字显示器的形式显示温度。

4.创新点或改进点:①针对性强,一切从教学实际需求出发,满足教学要求。②简单易学操作性强,非常适合中小学生使用。③成本低廉,组装简单耐用。④改进点:进一步美观、缩小体积。

5.使用情况和进一步完善的设想:已成功在各别学生消防教学中使用,简单易学耐用,得到学生好评。拟采用体积更小的元器件,外观设计更加美观的思路进一步改进。

 

新型气体对流演示仪

浙江省舟山南海实验学校

作者:陈静

     

项目简介

初中科学是一门综合学科,其中地理内容历来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很多地方借助模型演示实验来增进直观认知。气体对流实验通常是用燃香来做实验,烟气少,效果不明显,同时也不能模拟演示不能形成对流的情况以及冷热不均的气体流动。我在教学中进行了思考,设计了《新型气体对流演示仪》,并在教学中试用,学生反响热烈,收到良好的效果。本作品是一个演示空气对流运动规律的地理直观教学仪器。它能直观展示空气对流形成条件和和地表冷热不均引发的空气流向。

本作品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等要求。原理清晰、结构简单、造价低廉、操作简单、形象逼真。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和应用前景。

 

  上一篇: 一些模仿生物植物的发明实例
  下一篇: 2013全国第28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教师科技创新成果”作品《项目简介》(二)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需经管理员审核才能发表
  该文章暂时没有评论!
 
设为首页——
湖南省平江县第一中学张从军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湘ICP备13001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