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3日   星期六   农历乙巳年(蛇)   三月初七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相关链接 - 创新发明 >> 正文
2013全国第28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教师科技创新成果”作品《项目简介》(一)
更新日期:2013-8-7    作者: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组委会    编辑:admin    点击量:41477

神奇的微生物

广东省石门中学狮山校区

作者:闫灵麟

 

项目简介

微生物是一群体形细小、构造简单的微小生物的总称。人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于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放大几十倍、几百倍、几千倍甚至几万倍才能观察到。微生物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关系非常密切。人类利用微生物的历史已相当久远,在工业、农业、生活等诸多领域利用微生物合成、生产、提取等已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例如人们利用有益微生物工业上(发酵等生物技术)酿酒、制酱、冶金、制革、石油脱蜡、生产各种抗菌素和处理工业废水等。医学上利用有益微生物制造广谱抗菌素、合成胰岛素、肝炎疫苗和微生态活菌制剂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环境微生物的研究和认识水平不断提高,在利用有益微生物的同时,也十分警惕致病性微生物的危害。防止致病细菌对人体的侵害是预防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关键措施之一。为此,抗菌材料和制品行业应运而生。与材料及产品腐败、霉变、灾害相关的微生物有:细菌、霉菌(原生性真菌)、酵母菌和放射菌。

围绕“认识身边的细菌”;“身边的细菌是我们的朋友还是敌人”;“利用身边的细菌朋友”;“警惕身边的细菌敌人”这四个主题方面的活动,训练学生掌握微生物学最基本的操作技能;了解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通过实验观察、问卷调查、设计试验、探究等手段;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养成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以及敢于创新的开拓精神,同时,在深入理解微观生态的奥秘,探究生命和谐运转的真谛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以及防范意识。

 

广州市黄埔区荔园小学“科学饮食健康生活”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

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荔园小学

作者:林琼

       

项目简介

项目摘要:广州市黄埔区荔园小学“科学饮食健康生活”科学调查体验活动开展于20123月——11月。在这接近7个月的时间里,荔园小学师生精心筹备,细致策划,开展了有约9000人次参加的与“科学饮食健康生活”有关的一系列科学调查体验活动,引导全校师生学习科学饮食知识,合理安排个人及家庭的膳食,健康生活。在暑假期间向全国体验活动主题网站提供数据472个,很好的完成了全国营养健康调查活动提供数据的重要使命。师生参加相关的全国比赛获得两个二等奖,一个三等奖。活动效果好、影响大,具有示范普及作用。

项目背景: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是由国家教育部中国科协等五家单位共同发起并主办,是一项以培养青少年科学研究兴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曾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以科学调查、科学体验和科学探究为内容的群众性、基础性、社会性的科学普及活动。荔园小学是全国青少年科学体验活动中,广东省试点单位。

项目设计思路:1.调查、体验、探究,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触动学生和家长,让环保理念伴随一生,终生受益!2.全校行动,让“科学饮食 健康生活”及环保理念在学校教育中,全面渗透。3.充分利用各类社会资源,实现大联合、大协作,共同推动活动的健康可持续发展。4.紧扣活动特色:科普大讲堂,活动手册颂读及漂流。

项目设计的科学方法:文献法、实验法、访谈法、调查问卷法。

项目设计的创新点: 1.整个活动与学校学生的学习、活动高度整合;2.针对活动手册数量少的情况,创造性的开展活动手册的漂流活动,把活动的对象扩大到学生的家庭,最大限度地扩大活动的普及面和活动效果,为全国全国青少年科学调查活动之首。

项目的改进: 1.继续开展不同类型的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特别是提高学生暑假学生参与全国网络数据提供的参与率。2.开设相关的主题活动网站,扩大活动的普及面。3.设计更多与主题活动相适应的科学小实验,丰富活动的资源包。

 

《从生活学化学》科技教育活动方案

广东省广州市执信中学

作者:许文学

 

项目简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生活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运用学校和各种社会资源,开展化学小课题研究,并独立撰写研究报告或小论文。其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即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运用科学方法,经历科学研究的过程,感受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树立“和谐发展”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新课程改革倡导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综合实践能力,使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与自主性,使他们的思想品德、文化科学、心理和社会素质在实践中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该项目正是基于新课程理念而开设的,侧重于培养和体验问题研究的过程与方法,发展学生的志趣、爱好和特长,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和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理论的学习与应用是本项目实施的依据。只有走课程化的方向,才能使该项目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本项目突破理科教育常规,以培养学生对化学的情感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为目标。由于研究过程是从生活中的问题开始,在问题的分析、解决方案的提出和实施、数据的分析和处理、结论的获得等过程中,体现对化学的学科思想和科学研究方法的理解和使用,故活动的成果不仅是获得结论,更重要的是学生获得对化学的理解和热爱。

本项目评价方式独特,自我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从选题开始,就要求学生书写活动日记,安排专人做小组活动记录,结束时整理活动日记,写出活动感悟,与大家分享活动过程中成长的故事。指导教师充分利用小组记录、学生活动日记进行多种方式的质性评价。如不定期批阅小组记录和活动日记,对学生的创造性表示赞赏、对克服困难的努力表示支持。经过一年的实践,已形成相对稳定的活动内容,各活动小组的研究课题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

我们认为,活动内容的稳定性和系统性、活动评价的规范性依然是本项目的重要突破口,我们会继续完善课题资料的收集整理,探讨活动的评价方式,把该活动开发成一门受欢迎的校本课程。

 

  上一篇: 2013全国第28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教师科技创新成果”作品《项目简介》(二)
  下一篇: 科学DV,快乐探索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需经管理员审核才能发表
  该文章暂时没有评论!
 
设为首页——
湖南省平江县第一中学张从军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湘ICP备13001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