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探讨了综合实践活动四种课型的课堂教学指导策略。
综合实践活动可以划分为四个基本阶段:确定主题阶段——活动策划阶段——活动实施阶段——活动总结交流阶段,我们探讨这四个阶段的课堂教学指导策略:
1.主题确定阶段的指导
(1)指导要点:
①指导学生发现主题
②指导学生寻找主题研究的切入点
(2)课型操作要求:
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将问题转化为课题——全班交流,按兴趣自然分组,分组确定子课题。
2.活动策划阶段的指导
(1)指导要点:
①指导学生按兴趣分组;②指导学生做好活动计划表;③组织学生进行组际交流。
(2)课型操作要求:
活动策划课:小组策划,填写和制定活动计划表——全班交流,学生针对各小组方案展开讨论,修订计划——小组改进计划,进行具体分工。
教师应设计指导填写“活动计划表”这一环节,表格内容主要有:活动主题、任务分工、活动步骤及时间安排、可能遇到的困难、预期成果表达形式等。低年级的可采用由“扶”到“放”,高年级可采用“质疑问难”的形式。如屏幕出示活动表格,由学生质疑其中的难点,采用师生、生生互动的探讨方式来解决学生提出的困难,既尊重学生的主体参与,又适时体现教师“导”的作用,可以安排一个小组上台展示交流自己的活动计划表,其目的是以它为载体,达到以点带面,对其他小组计划表的制定起到示范、导向的作用。
完成表格难点的指导后,接下来可由各小组指导教师参与辅导。由各小组邀请自己喜欢的指导老师到小组中进行指导。
3.活动实施过程中的指导
(1)指导要点:
①引导开展多样化的学习活动;②进行必要的方法指导;③提供必要的资料支持;④组织协调各方面关系;⑤指导小组合作,保持有效的小组合作与分工;⑥指导学会社会调查(确定调查的内容,确定调查的对象,设计调查问卷,发放调查问卷,整理调查数据,可能会出现的问题等);⑦指导学会整理和分析资料,对记录的目的,记录的原则,记录的方法进行辅导;⑧拓宽思维,将活动引向深入;⑨指导学生发现生成性主题;⑩指导选择成果表现形式(文字类:课题研究论文;实物类:模型,音像制品,多媒体制品,网页,广告);在选择成果表现形式的原则、方式方面给予指导。
(2)课型操作要求:
“方法指导课”教师导的作用尤为重要。在活动指导过程中,教师应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指导:①首先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内在动机,帮助学生确定体验的活动和探究的方向,审视预期的探究方法与实践途径的可行性,并进行相应的指导;②了解学生在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及问题,帮助他们克服困难,保证活动的持续进行;③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选择适当的结果呈现方式;④指导学生对实践活动进行适当的反思评价。
教师应突显导的作用,导在关键处,导在点子上,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方向和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根据学生的活动情况和反馈信息,适时地、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可以集中授课和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也可根据各小组的实际需要,分组指导,如:第一个小组着重指导困难的解决,第二个小组重点指导呈现方式的多样化,第三个小组侧重于研究内容的指导等。
4、活动总结交流阶段的指导
(1)指导要点:
①指导学生整理成果;②指导学生对活动进行总结反思;③指导学生进行总结交流;④指导学生关注新生成的主题。
(2)课型操作要求:总结交流的方式很多,有静态的,如墙报、实物展示等,也有动态的,如答辩、讨论等,更多的是综合性的交流活动。既有实物的呈现,又有方法的交流,还有情感体验的分享。我们根据汇报的方式可以把它分为答辩式总结交流和分组汇报式活动总结交流:
①答辩式总结交流
答辩式总结交流活动的流程是:第一步、课题组代表汇报课题成果,指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进行汇报:课题成员、问题由来、活动过程、研究成果、建议对策、体验感悟;第二步、评委老师对课题进行提问,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问课题选题、问活动过程、问体验感悟、问解决方法、问研究方法、提参考建议、提今后思路;第三步、课题成员回答评委的问题,要求当场给予回答,学生在回答评委的问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要实事求是,如实回答老师的问题,哪些问题解决了,哪些问题没有解决,也不要杜撰调查数据,不要为了得出事先预计的结论而弄虚作假;第二要简洁明了,不要长篇大论,东拉西扯,思路不清,同时要把握好时间;第三要虚心接受,评委老师提出的合理建议应该认真采纳,同时在今后的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注意防止出现类似的错误。
②分组汇报式活动总结交流
第一步:做好课前准备。教师在成果汇报前,首先,可引导学生说出小组活动的成功与不足之处,讨论活动交流的着眼点。其次,可引导小组讨论如何利用自已的特长、展示成果的方式和所用的媒体。第三,教师要注意写作技能的辅导。一般来说,可建议学生参阅一些报告和有关材料,并指导写作的规范与格式。可以说教师此时的有效指导是上好成果汇报课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
第二步:组织好汇报课。①学生简单汇报自己小组研究的活动主题,并说说选择本主题的原因;②引导学生分组汇报活动过程和活动情况;教师在学生汇报过程中抓住契机进行适当的引导、点拨与评价,使课堂活而有效,真正达到资源共享,总结方法,积累经验。促进学生在和谐、互助的氛围中学会合作、学会客观的分析与思考、学会申辩、学会分享与赞美;③教师组织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学给学生自由发言的机会;汇报活动结果时,挖掘探究方法。有意识的点拨评价,以点带面,指明学生研究问题、了解信息的途径;④多种方式评价活动成果。兼顾有形结果,突出无形结果。有形结果表现为学生的活动论文、调查报告以及具体的作品等。而无形结果则表现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特别是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的兴趣、主动性,社会责任感及实践能力、经验教训等,它是隐性的。汇报时突出无形结果就是关注了活动的过程,而且无形结果往往对学生的发展是最有生命力的。这种无形结果即隐性的东西的交流能促使学生更深入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第三步,引导学生发现生成新的主题。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师生双方在其活动展开过程中逐步构建生成的课堂,具有不可预知性。随着活动的不断开展,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深化,需要教师在此时将活动课题向纵深拓展延伸,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的兴趣、主动性和社会责任感,对学生的问题和看法给予充分肯定、保护、支持,使学生有坚定的信心走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