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时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主要阐述了产品设计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以及各原则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本节内容是全章的重点。设计的一般原则既是设计的规范,又是评价的尺度。学生通过对设计的一般原则及原则之间关系的理解,内化为初步运用设计的一般原则评价产品的能力,并为“能制定符合一般原则和相关设计规范的完整设计方案(课标要求).”作知识准备。
“设计的一般原则”的教材处理
《技术与设计》课文中,设计的一般原则由创新原则、实用原则、经济原则、美观原则、道德原则、技术规范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组成。这七个原则中属于技术对象本身的原则有五个,分别是创新原则、实用原则、经济原则、美观原则、技术规范原则;属于个人层面的有道德原则,属于社会层面的有可持续发展原则。尽管在先后顺序上,它们并非按照重要程度而呈现,没有谁比谁更重要的问题。但是,它们之间存在层次之分,可持续发展原则属于社会层面,道德原则属于个人层面,其他五个原则属于技术对象层面。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就存在归类问题。先技术对象层面,而个人层面,最后社会层面,层层递进,有益于技术思想方法的表达和升华。
作为设计的一般原则的组成部分,七个原则是不可分割的。但是,作为一个学习过程,需要分步学习,那么,每一步的学习如果能够进行一次有针对性实践,哪怕是针对性的思考的话,对于设计的一般原则的学习也是有益的。因此,在学习了每个原则之后,就有一个问题请同学们思考,比如“我们该如何实施技术规范原则”、“我们该如何实践可持续发展原则”等等。
技术规范原则中我们遇到了另一个概念“标准”,技术规范与技术标准有什么关系呢?本节课在讨论时要注意这个问题。有研究表明:从广义规范的概念来说,技术标准是技术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狭义的角度,技术规范是技术标准的组成部分。尽管,技术规范与技术标准有所差别,在本教学中,将等同使用。记得在企业界流传着一句话:“一流的企业卖标准;二流的企业卖技术;三流的企业卖产品”,所以,在教学中可以介绍我国企业遇到的专利壁垒问题,以期引起同学们对技术规范、技术标准和专利及其应用的多方位理解和关注。
基于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事故是由违反操作规范或程序所诱发的见解,“技术规范原则”不能停留在设计方面,应该增加使用技术及其产品的规范。毕竟,我们都是使用技术及其产品的机会远远大于设计技术产品的机会。“技术规范原则”是本节课程的难点和重点。道德原则同样对我们提出了使用与设计技术及其产品的双重要求,提供了一次德育教育的契机,但是,如何做到不流于形式和说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对于“可持续发展原则”,除了“增强社会责任感”之外,有没有什么可操作性的方案呢?
尽管在实用原则中,提到了“安全”,而现实社会中,技术安全问题屡屡发生,安全原则应该引起重视。虽然操作规范是安全的保证之一,当操作不规范能够通过技术措施实现安全呢?
通过各个原则的分别学习是为了更好地掌握整体,如何使用作为整体的“设计的一般原则”,是面面俱到还是具体对象具体分析,显然是后者,通过若干个实例来分析,有助于“设计的一般原则”作为思想方法的整体把握和正确运用。这是贯穿于整节课的核心。
二、教学对象分析
高一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能够模仿生活中已有产品进行一些简单的设计制作,但大多是一些零碎而非系统的模仿技能。在上节课上,学生合作设计制作了“便携式小凳”,对设计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并不自觉运用了某些设计的原则。而设计的基本原则是人们长期设计实践的总结,是设计时必须要考虑的因素。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可以系统地掌握设计基本原则及相互间的关系,能用此原则来评价某一产品。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设计的一般原则。
(2).理解设计的一般原则之间存在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关系。
(3).初步学会用设计的一般原则来评价某个产品。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善于思考、自主学习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团结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技术素养,增强面对技术世界的信心以及对个人、社会、环境的责任心。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正确理解设计的一般原则及其关系。
(2).会应用设计的一般原则来评价某些产品。
2、难点:对设计原则之间主次、制约、相互联系关系的理解。
五、教学策略与方法
1、在本节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主导—主体”的设计模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知识建构和能力拓展。总体教学流程为:“情境导入——合作探究——自主发现——能力展现——总结提升”。
2、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究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