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0日   星期六   农历乙巳年(蛇)   三月十四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江苏版本 - 必修1教案 >> 正文
一、设计的一般过程(第三章 设计过程、原则及评价)
更新日期:2012-3-8    作者:山东宫恩超    编辑:admin    点击量:5768

通用技术教案

第三章  设计过程、原则及评价

一、设计的一般过程

者:宫恩超(山东省青岛市第二中学)

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1》——江苏教育出版社

通用技术网www.tyjs.org收集、整理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设计的一般过程及其各个环节,知道设计是动态而有章可循的过程。

(2) 初步学会撰写设计概述与细则、绘制设计草图以及对设计方案的评价。

(3) 能根据设计的一般过程进行具体的设计实践活动(如对可调节式小桌的设计)

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可调节式小桌”案例的引导下经历设计的一般过程。

(2) 尝试运用“缺点列举法”等常用发明方法进行产品的改进性设计。

(3) 在阅读、思考、讨论和合作实践中,培养技术实践、交流、表达、评价的能力和协作意识。

(4)初步学会有计划、有步骤、科学地开展设计活动。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在设计的一般过程实践中,初步形成和保持对技术问题的敏感性和探究欲望,关注社会的需求和技术的新发展。

(2) 通过对产品的改进设计,逐步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3) 通过对设计成果科学性、实用性等方面的交流评价,提升学生对作品的鉴赏能力和个人的综合素养,以及对STS理念的进一步理解。

 

二、教学重点

根据课本中“便携式小板凳设计案例”的“怎样做”,学生完成自己的设计,体验设计的一般过程中的发现与明确问题、制定设计方案、以及方案的交流、评价。

 

三、教学难点

根据课本中“便携式小板凳设计案例”的“怎样做”,学生完成自己的设计,如何能让所有学生都充分参与,并能体验到设计的乐趣。激发学生积极构思,制定设计方案;从交流、评价中获取有效信息。

 

四、教学方法

讲授、任务驱动、小组合作、自主阅读、多媒体教学。

 

五、设计思想

1. 课本分析

“设计的一般过程”是课本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前面两章的重点侧重于技术和设计的基础概念性的内容,从本章开始接触到实践操作内容,本节就是实践操作的第一个环节,了解设计的一般过程。所以它是本章的重点也是全书的重点。

首先,知识点贯穿了整本书的内容,从宏观角度对书本知识进行梳理。前面所讲到的技术的价值、技术的性质和人机关系等知识点在这节有具体的应用。并且这节知识也是后面几章知识的一个缩影,对整本课本有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其次,从本章开始学生接触到了实践操作的内容。这一节的内容作用是开始让学生完成由理解到应用,由知识到能力的转化。从总体上先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关于技术设计的一般过程,设计的过程是具体的、感性的。本节内容并不是要求学生掌握小凳的设计知识,而是希望以小凳为载体,让学生了解掌握设计的一般过程,能站在整体的角度上系统地进行后面各章的学习,能够把设计的每个环节通过“模仿”运用到自己的设计中去。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本搭建的教学平台,引领学生亲历设计的一般过程和不断优化的过程,让他们自主地建构一般过程的概念,初步感受设计的本质——创新。

本节内容有三方面要求:一是掌握设计的一般过程;二是知道设计过程中有可能产生多个方案;三是理解设计过程需要不断优化。设计的一般过程包括发现与明确问题、制定设计方案、制作模型或原型、测试评估及优化、产品的使用和维护五个环节。教学时间2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主要学习设计一般过程的前两部分发现与明确问题、制定设计方案、制作模型或原型部分内容,后面内容在第2课时完成。

 

2. 设计理念 

爱因斯坦说过:“对于一切来说,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根据课本中“便携式小板凳设计案例”的“怎样做”,让学生模仿和体验自己“可调节式小桌”的设计,让学生感受到设计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充分的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为课堂上师生的互动和学生间的相互合作做了准备,最终实现激发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来学习。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课本,能初步了解设计的一般过程包含哪些步骤,但仅停留在理论方面的了解是不充分的,因此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力求应用设计一般过程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

以探究式学习为主,采用分析、讨论、归纳总结、交流等多种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地位。让学生分小组来进行设计的测试、评估及优化等环节的亲身经历,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引导作用。整个学习过程层层递进,逻辑严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提升学生的技术素养。通用技术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主旨,注重拓展学生技术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共通能力的发展。

在此指导思想下,结合教学内容,适时创设任务情境。

(1)在具体情境设置方面,考虑到“可调节式小桌”与便携式小板凳比较相似,便于学生迁移运用,因此选择该任务情境。

(2)针对情境任务问题,请学生自己给出解决方案,给自己设计一款满足需求、独具魅力、富有个性的“可调节式小桌”,把设计方案画成草图,画出草图。

(3)选典型设计方案,请学生到讲台通过实物展台与投影机进行展示,向同伴讲述设计方案的特色。组织学生进行评价,可以提出建设性意见,也可以质疑。

(4)请交流设计方案的学生谈谈听取同伴评价后,下一步计划怎样进一步优化设计方案。交流设计方案给学生提供相互倾听、相互学习的平台,培养了学生的共通能力,学生在会话中倾听同伴的思想,体验设计方案的多样性,学生在会话中产生思维的碰撞,从中得到启示,捕捉进一步优化设计方案的思路。学生在交流技术,更是在交流思想,交流让学生更加自信,更加尊重同伴。

本节课因时间局限,只能选择典型设计方案进行交流与评价,可布置作业:自评设计方案,并进行优化。学习完本章后,组织整个班级设计方案的交流与评价,这时学生学习了设计的一般原则,交流与评价会更有效。

 

3. 教学策略设计

为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中进行了细致的安排:

(1)用课件展示设计的一般过程的五个步骤,使学生对设计的一般过程有整体认识。明确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为:发现与明确问题、制定设计方案。

(2)请学生自主阅读课本P46-51,详细了解发现与明确问题、制定设计方案的相关理论知识。

(3)创设任务情境,让学生应用发现与明确问题、制定设计方案的理论知识,参与设计“可调节式小桌”以及对产品改进设计的实践活动中体验设计的一般过程和方法,感受设计带来的快乐和情趣。通过教师和学生互动和学生自主讨论实践,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4)选择典型学生设计方案,利用展台、投影机进行设计的展示、交流、评价,引导学生学会倾听,提炼同伴信息,捕捉优化原有设计方案的灵感,为方案优化做好准备。

(5)归纳法的运用,充分的运用学生的观点,并将其提升,让学生感觉自然亲切、深刻。

(6)创设情境——问题生成——主动探究——成果交流——知识迁移(知识提升)教学模式的运用。

 

4.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两章中通过我们大量的事例了解了部分设计的重要性和趣味性,但是没有尝试到亲自设计的感觉,本节需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体验设计的一般过程,这是学生第一次自己动手设计和制作作品,学生一定会很有兴趣。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可能会碰到不少的实际问题和困难。所以一定要让学生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并鼓励学生克服困难,迎难而上。同时,为了防止在第一次动手操作就碰上过多的困难,所以这次制作内容不宜定得太难,我们就选择了和课本内容相似的“可调节式小桌”,使他们能感受到把设想转变为产品的过程。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有一定的生活阅历。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对不少产品、制作则知之甚少。这节内容的学习就让学生从设计者角度而非消费者的角度去认知事物。

 

六、教学准备

1. 教学资源的准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课件PPT

2. 教学课件的准备

教学课件揭示本节课的线索,包括自主阅读要求、创设任务情境要求等。

 

  上一篇: 二、设计的一般原则(第三章 设计过程、原则及评价)
  下一篇: 一、设计的一般过程(第三章 设计过程、原则及评价)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需经管理员审核才能发表
  该文章暂时没有评论!
 
设为首页——
湖南省平江县第一中学张从军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湘ICP备13001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