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0日   星期六   农历乙巳年(蛇)   三月十四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江苏版本 - 必修1教案 >> 正文
一、设计的一般过程(第三章 设计过程、原则及评价)
更新日期:2012-3-8    作者:山东宫恩超    编辑:admin    点击量:5770

(3)制作模型或原型

(教师说明制作模型或原型主要部分我们通过作业的方式课下完成,其余设计的一般过程环节下节课来完成。)

设计的方案已经确定下来,接下来我们就要开始动手制作模型或原型了。一般来说,模型制作包括两个阶段,即绘制图样和制作模型或原型。对于图样,我们既可以手工绘制,也可以用计算机辅助绘制;对于小型、简单的产品可以直接制作产品原型,而对于大型、复杂的产品先制作缩小、简化的模型。

 

3. 拓展思维

(课件展示[设计任务])

在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张明同学因腿部受伤无法进行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于然同学为他设计了一张适合于在床上看书,写作业的小书桌。

请你帮助张明同学重新设计一张小书桌,设计要求:

A.适合于放在长×宽为2000mm×1200mm的床上;

B.桌脚可以调节。

老师:我们对设计的一般过程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大家对老师提供的设计任务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虽然自主进行困难不少,但是通过我们大家的协作与努力,一定会出色完成任务的。大家可以分小组来讨论:如何去完成设计任务?如何遵循和实现设计一般过程的每个环节?

 

4.实践活动

学生自主设计“可调节式小桌”,制定设计方案,绘制草图。

(老师准备好实物投影仪:)经过紧张的构思,每位同学都设计出了自己别具一格、独具魅力的方案,哪位同学愿与大家分享你的设计成果?其他同学注意倾听,随后我们将进行评价与交流。

学生代表到讲台,通过实物展台和投影机,展示草图,并进行相应解说。

(教师组织学生评价,同伴对交流的设计方案进行评价,可以提出质疑,或建设性意见。做陈述的同学给予解答。)

(教师请交流设计方案的学生谈谈听取同伴评价后,谈谈自己对设计方案的评价,及进一步优化设计方案的主要思路。学生自评,谈进一步优化设计方案的主要思路。)

 

5. 学生反思

老师:大家协作完成了“可调节式小桌”设计,尤其是提出了很多对作品优化的建议之后,我们每个小组对自己的作品反思一下:能不能再加以改进?如何改进?需要不需要对作品方案进行重新设计?

 

同学们课下自我反思节选:

这次活动锻炼了我的责任意识,让我懂得了担负责任的重要性。

在今后的活动中,我还会继续努力。

我感受到了快乐,感受到了阳光。

——高一(XXX) 学生1

这的确是个有意义的活动。观察事物,使我更加细心;寻找问题,使我更加认真;动手制作,使我增加新的经历。

其实,设计的过程就好比一个人生的过程。你想走过美好的人生,定然需要广泛的阅历,途中虽会遇到阻碍,但只要意志坚定,勇敢面对,就会成功!

——高一(XXX) 学生2

课业的繁重使得我们无暇去答理其他事情,这一点本不应该,但是事实确实如此。组织这样的活动,使我们在新奇之中,更有一种理性的冲动,用尽自己的青春来感叹茫茫中的一点快乐,这是很实在的感受。

交流之后,同学们会提出比较多的好建议。我想这一点很重要,反思让我们理性地回顾前面的历程,在新的起点整装待发……

我想这样的活动多组织、多实践,那样于我、于我们、于高中生活都是一件益事……

——高一(XXX) 学生3

 

6. 教师指导

(课件展示[成功的“可调节式小桌”设计作品图片)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归纳总结:欣赏完优秀设计作品后,我们不难发现不同设计产品在功能与美观方面各有侧重,它们在材料、工艺、成本等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在你的设计方案中,你将如何权衡这些因素?希望从成功设计产品欣赏中得到灵感,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案。

 

7. 课后小结及课后作业

教师总结本课:这节课我们学习并实践了设计一般过程中的发现与明确问题、制定设计方案、制作模型或原型部分共三个步骤。通过交流与评价,我们体验到设计方案不是一蹴而就的,方案的优化过程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精益求精的过程。

(课件展示[课后作业])

根据要求把本节课“可调式小桌方案”优化,课下各小组完成原型、模型制作或者绘制完善的草图,在本节课上通过制作好的PPT形式,图文并茂,展示交流。

 

八、教学反思

这节课教师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探究、质疑,在实践中学习,所以学生参与程度和热情相当高,教学重点和难点掌握得也比较扎实;同时在实际授课中,还有很多不足,自己总结主要有以下几点:

()成功的地方

1. 本节课让老师和学生积极互动起来,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课堂气氛比较活跃,接受率比较高,从而反映这节课还是比较成功的。

2. 体现了教师的角色已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3. 时间分配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不足的地方:

1. 学生在质疑问题上未做到全员参与,讨论比较集中。

2. 问题考察具有局限性,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充足,学生在课堂上协作讨论的问题与课前充分准备,深入思考的问题质量相差很大。

3. 在有些问题引导上缺乏力度,受老师自身的技术水平所限,不可能对每个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出最准确的指导。很多学生提出的问题只能依靠自身摸索。

 

    九、教学设计 

一、设计的一般过程(第三章 设计过程、原则及评价)教学流程图01

  上一篇: 二、设计的一般原则(第三章 设计过程、原则及评价)
  下一篇: 一、设计的一般过程(第三章 设计过程、原则及评价)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需经管理员审核才能发表
  该文章暂时没有评论!
 
设为首页——
湖南省平江县第一中学张从军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湘ICP备13001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