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创新”的背后
西方国家从国家层面、集体层面上进行制度性压制和排斥,民间个体对中国的原产地印象分也不高。
《2012年全球100大创新公司榜》中,半导体行业入选的企业最多,共有18家公司上榜;其次是计算机软件行业,共有13家公司上榜;政府机构和学术机构也进入了本榜单,包括两所来自韩国的大学和美国两个政府序列机构:陆军和海军。
通观榜单,共47家美国企业、32家亚洲企业、21家欧洲企业上榜,其中亚洲企业全部来自日本和韩国。日本25家,比去年减少2家;韩国企业由去年的4家增至7家。上榜企业包括苹果、波音、IBM、微软、三星电子、西门子、索尼、东芝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2011年榜单中,中国企业同样没有入选。这个结果,令中国企业颇为尴尬。
“入围的企业必须在2009年至2011年拥有100项创新”。这一评选标准,一定程度暴露了中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对此,华彩咨询集团执行董事、首席专家,国际集团管控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白万纲博士认为,中国企业目前无法进入顶级全球市场,如发达国家的通讯市场、金融市场。想得到世界的认同,中国企业要么进到发达国家的采购体系,要么在产品销售过程中享受全世界高端商务资源,比如一流的律师,一流的金融服务、供应链,享受平等的服务,这是大前提,但目前情况恰恰相反。
“中国产品尚未崛起,中国原产地印象在全球是比较差的,企业无法获得顶级市场,海外并购的失败就是最具体的表现。根本原因是意识形态上的冲突,西方国家从国家层面、集体层面上进行制度性压制和排斥,民间个体对中国的原产地印象分也不高。这种深层原因不能靠屈从于西方的普世价值观来解决,只能靠长时间展示中国价值观的独立性、客观性、西方国家可以平等接受的多元文化,才能看到曙光,这个时间恐怕将是15年到20年。”白万纲说。
另外一个原因来自于自身。白万纲认为,到目前为止,我们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和GDP、保护就业等很多问题纠结在一起,“模仿者得到褒奖,抄袭者不受谴责,谁去创新?企业之间很明显的抄袭和间谍官司都没有公允的评价,没有对真正创新的评价和认知。”
关于日韩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发展,都有着政策支持。比如记者查询资料了解到,韩国政府规定:凡在私营研究所工作满5年的研究人员,在中小企业生产厂家工作满3年的工业技术人员,均可免服兵役。
“中国的创新永远是柳传志、张瑞敏、任正非,中国只承认胜者,不承认创新者。外国的创新榜新兴企业榜,每年都会有一些完全陌生的古怪的企业,但是我们的企业在做什么创新?”白万纲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