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献奖候选人—白芳礼事迹
2006年09月06日 中国扶贫基金会
一、耄耋之年、重操旧业
1987年,相当于绕地球蹬了几十圈的74岁白芳礼老人正准备告别三轮车时,一次回老家的过程使他改变了主意,并重新蹬上三轮,开始了新的生命历程。
娃儿,大白天的你们不上学,在地里泡啥?老人在庄稼地里看到一群孩子正在干活,便问。娃儿们告诉这位城里来的老爷爷,他们的大人不让他们上学。这是怎么回事!老人找到孩子的家长问这是究竟为啥。家长们说,种田人哪有那么多钱供娃儿们上学。老人一听,心里像灌了铅,他跑到学校问校长,收多少钱孩子们上不起学?校长苦笑道,一年也就百儿八十的,不过就是真的有学生来上学,可也没老师了。老人不解,嘛没老师?校长说,还不是工资太少,留不住呗。老人顿时无言。
这一夜,老人辗转难眠:家乡那么贫困,就是因为庄稼人没知识。可现今孩子们仍然上不了学,难道还要让家乡一辈辈穷下去?不成!其它事都可以,孩子不上学这事不行。
在家庭会上,白芳礼老人当着老伴和儿女们宣布道:“我要把以前蹬三轮车攒下的5000块钱全部交给老家办教育。这事你们是赞成还是反对都一样,我主意已定,谁也别插杠了!”别人不知道,可老伴和孩子们知道,这5000元钱,是老爷子几十年来仅存下的“养老钱”呀!急也没用,嚷更不顶事,既然老爷子自己定下的事,就依他去吧。
随后,老人便分两次将5000元捐给了家乡白贾村,建立起一个教育奖励基金会。村里人为了表示谢意,将一块写着“德高望重”的大匾送到了他家。
还是有很多娃儿家里穷念不起书,一想到这老人心里就沉甸甸的。可是仅有的积蓄已经都捐了,怎么办?“有件事跟你们说一说:我原打算回老家养老享清福,可现在改变主意了,我要回城重操旧业。”老人对家人说出了这个令人惊讶的决定。家人无可奈何地叹了几声气,孝顺的儿女们担心的是父亲蹬了一辈子三轮车,如今这么大年纪了,本该享享清福,可他……唉,阻是阻不住了,老爷子的脾气家人最清楚。“他特别固执,他在我们家当家,谁都怕他,连我婆婆都怕他,说什么是什么,谁也管不了,谁说也不听。”回忆当时的情况,老人的儿媳叹了口气。
“爸,咱再说别的啥是没用了,您老可悠着点,腿脚感到有点累了就早点儿回来歇着。”像往常一样,儿女们在老爷子出门,给他备好一瓶水、一块毛巾,一直目送出街的尽头。
白芳礼呢,这回重新蹬上三轮车虽然还是那么熟悉,但心里却比过去多装了一样东西,那就是孩子们上学的事。是的,毛主席都解放我们几十年了,咋还有念不下去书的?!不能,绝不能让小娃儿们再像我不认得几个字而只能蹬三轮车。74岁的老人想到这里,他的双腿重重地提了一把劲……
二、鞠躬尽瘁、不忘助人
尽管一样蹬车挣钱,白芳礼老人却有自己的生意经。今年60岁的张师傅回忆说,16年前他经常在天津站附近拉活,那时就认识了同行白芳礼老人,别人拉车是为千方百计挣钱养家,而白芳礼老人却连续把劳动所得捐献给公益事业;还特别在他的破三轮车上挂起了一幅写着“军烈属半价、老弱病残优待、孤老户义务”字样的小旗,公开宣布对部分乘客实行价格优惠。
“这可是乱规矩的事情,肯定影响同行的生意,为此我们那时都很不高兴。当时,由于年轻气盛,有一天,我当着他的面就拔了他车胎上的气门芯,还笑嘻嘻地说是帮白大爷检查、检查。谁知道白大爷也不生气,拿过自带的气筒子就一个劲地打气……”回忆起往事,张师傅至今还很不好意思。
白芳礼老人一般都是在火车站迎送过往的旅客,并把注意力集中在有特殊困难的人身上。一年腊月二十八那天,有父女二人在天津北站的路边四处张望,脸上愁眉不展。姑娘二十多岁,手中拄着双拐。老人赶忙推车走上前去,得知他们是从新疆来的,要去市郊亲戚家,人生地不熟,又雇不起车。老人劝他们别犯愁,并让他们上车,义务为他们服务。父女俩相互看看,将信将疑。老人让他们看看车前的小红旗,再一次真诚邀请他们上车。迎着呼啸的北风,老人蹬了一个多小时,大约三十多里的路程,才把他们送到亲戚家。父女俩及亲友们都一再表示感谢,并坚持多付钱。可老人坚决不收,推让了半天,才收了两元钱。老人说,虽然累点,但想到能做点好事,让他们与亲人团聚,心里舒坦。
一日,老人正蹬车回“家”时,见路边躺着一位昏倒在地的妇女。他赶紧下车将这位40来岁的妇女扶上自己的小三轮,之后直奔医院。谁知在颠簸中苏醒过来的这位妇女说啥也不愿让老人往医院送。“大爷求求您了,我要赶回学校,您给我把车转过来。”老人听妇女说这话后有些不解,便问嘛回事。当这位妇女告诉他自己是位老师,身体不好,有贫血症,眼下得要赶去给学生批改作业呢。白大爷听到这里,心头一阵发热,从此更坚定了他支持教育的那片赤诚之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