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课程的实施
1、实施原则:
以人为本原则:教师是开发课程资源的主体。学生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主体,是课程活动的主体,教师是课程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协作者。
以校为本的原则: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取之于学校,课程实施效果见之于学校和学校的每一位学生。
2、实施的准备:
A、做好课程实施前的调研评估工作,以问卷和访谈形式了解学生对本课程所持的态度,为学校选编教材和教师实施课程奠定基础,以学生的需求和愿望为出发点,因材施教。
B、选编校本教材(实验本)《小小发明与创造》。
C、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营造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活泼互动的生生关系。
D、师生在活动过程中共同建立个性化的科技发明资料库,收集相关资料文摘、图书报刊及视听资料……。
3、实施的方法:
A、阅读讲授法:课本中小故事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让其自行阅读,可以激发兴趣,当涉及到发明创造方法处则通过老师讲授点拔,让学生豁然开朗;原来这些发明创造是源于平时的学习活动、日常生活之中,我们要当有心人。
B、对话交流式:当学习了一种发明创造方法后,学生根据主题提出、设计方案时,设计者要说出自己的主题来源、创造灵感、查找记录资料的途径方法,让师生提出质疑交流看法,达成一致,完善方案。如:“防近视黑板”、“拧拖把器”、“设计一种校园设施”。
C、探究制作法:设计方案完善后,要把他们的设想成为现实,让方案成为实物,需要准备材料、工具。探究摸索制作过程,这就需要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还需要家长等人士的合作探究,如《拧拖把器》的制作就是请了一位学生的爷爷参与指导,才得以制成。
还有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由单项设计到综合设计相结合。
4、实施的过程:(以“橡筋动力小飞机”为例)
课题《橡筋动力小飞机》
(一)、教学目的:使学生学会动手制作橡筋动力小飞机。了解其中的原理。
(二)、教学重点:学生制作橡筋动力小飞机的过程。
(三)、材料用具:木块、薄木板、吹塑纸、羊眼圈、小竹片、竹筷、细铁丝、橡筋、塑料瓶、木螺钉、尖嘴钳、剪刀、小刀。
(四)、教学方法:探究制作法。
(五)、教学过程:
1、引导:橡筋有弹性,我们常用拉拉紧橡筋来获得动力。橡筋动力小飞机就是根据这个道理设计制作的。
2、探究制作:
A、做底座。
取一块长100毫米,宽50毫米的长方形木块。在它的中心钻一个5毫米的孔,用一支竹筷,从下方穿入,紧紧地固定在孔内,再把下端多余的部分切除。然后将小塑料瓶的盖和底各打一个5毫米的小孔,套在底座的轴上。
B、做螺旋浆:
取两片70毫米长、10毫米宽的竹片,制作两个一样的螺旋浆。方法是:用小刀削切两翼,形成反向倾斜,然后在中心钻一个5毫米的孔,各插入一段60毫米长的竹筷,作为轴。最后在轴的尾部钻一个小孔。
C、做旋转尺:
取一条长200毫米,宽约30毫米的木条,在后的中间钻一个孔,孔的直径要比轴径稍大,然后用吹塑纸剪两个小飞机粘贴在尺的两端,再在尺的两端对称地安装四个小羊眼圈。
D、做橡筋扣:
用一根细铁丝弯成一个邦有圆的环,环内拴挂四个橡筋圈。
E、组装:
先将螺旋浆的轴插入羊眼圈内,再在轴的末端套入一个垫片,用一段细铁丝插入末端的小孔,将轴锁住,然后将旋转尺支放在底座的轴上,再把橡筋机放在轴上,两端的轴上,再把橡筋机放在轴上,两端的橡筋圈分别用细线拴在两螺旋浆的轴上。
3、试一试,(课内 课外):
同时拨动两螺旋浆,使橡筋圈缠绕在轴上,然后撒手,螺旋浆飞快地旋转,小飞机就绕圈“飞行”。
反方向拨动螺旋浆,小飞机朝相反方向“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