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仁忠
我认为,教师也要对教材进行适度的挖掘。比如讲到“无处不在的结构”中“鹰眼与导弹跟踪系统”这个案例时,我们就可以进行适度的挖掘。比如,要求学生在自学了这个案例之后,讨论并回答三个问题:为什么要研究鹰眼的结构?如果人类的视网膜上像鹰一样有两个凹槽,世界将会如何变化?将来运用技术手段在人的视网膜上造出两个凹槽,有这种可能吗?通过这些一连串的环环紧扣的问题,加强了课堂的师生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这样才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徐道安
我谈谈从难度上把握教学内容问题。
我在网上和听课中发现的教学内容难度的把握存在的问题,有一个老师在讲“流程与设计”时,用到的案例是非常复杂的化学反应的流程,一节课讲了三个复杂的化学实验的流程,这无疑也增加了学习“流程与设计”的难度。
有个老师在讲“系统的分类时”,花大量的时间讲什么是开放系统,什么是封闭系统,讲什么是有序,什么是无序,还讲到了“熵”的概念,讲到了“熵增”、“熵减”。这无疑也增加了学习的难度。这也是不可取的。
有一个老师在讲“系统的优化”时,花大量时间讲利润问题,如何确定决策变量、列出约束条件、建立目标函数、求解不等式,最后计算最大利润。也增加了学习的难度。
姜腾
我赞同周老师的观点,把握技术2的教学内容,一定要注意内容的难度。
我举个例子,在“控制与设计”主题中,进行“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与方式”的内容教学,学生对有些开环、闭环控制系统难以区分,容易出错。而有的老师偏偏寻找一些复杂的开环、闭环控制系统让学生练习。那么,在这个问题上怎么把握?我认为,一个原则是,你所选择的例子要有明显的反馈装置。在“控制与设计”主题的教学中,我认为主要是介绍控制系统的结构方框图,一般不要上升到建立数学模型层面,要避免复杂的计算。
同样,学生在学习“系统特性”的内容时,特别是做有关练习题目,对整体性与相关性把握不准,既有整体性,又有相关性,在这个问题上怎么把握。整体性侧重于整体功能,而相关性侧重于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在选择练习题时,应该选择有特性明显的例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