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3年后重见天日
1959年,潜水员在“瓦萨”号沉没的海底挖掘坑道用以穿引钢缆。打捞人员利用16艘趸船系牢各钢缆两端,同时将各趸船水舱内的水分18次抽出,增加趸船浮力.将“瓦萨”号成功兜起离开海底,并将其在水中拖移到船坞附近浅水区。因为在水下多年的木船一旦离水,极易腐朽,因此所有打捞到的船上物品均保存于海水中登记整理编号,同时开始对船体清淤堵漏。进行水下防腐处理。一切就绪后,1961年4月24日.在海底沉睡333年的“瓦萨”号终于重见天日。
对从水中打捞出的数百年前的木船进行防腐处理工作是空前的。瑞典科学家研究决定采用聚乙烯乙二醇与水的混合液进行雾状喷洒,从1962年开始用500只喷头.每喷洒25分钟间歇20分钟,重复不断.这样长年累月一直喷到1979年,连续喷洒了17年,使得这艘到当时已350多岁的木制战船得以固化。打捞、修复沉船工作前后持续了近20年。瑞典的专家、工人采用各种现代化手段,一丝不苟地将战舰恢复原貌。从水中捞出的万余件船体附属部件和700余件雕塑经过防腐、防缩处理后。也都放回到船上原来的位置。之后,又经过数年船身加固等艰苦工作,沉船修复工作才宣告结束。至此,一个横跨300多年的战舰呈现在了世人面前。
海厄特摄政通道垮塌
1981年7月17日,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城新建的海厄特摄政通道的三个“悬浮通道”发生垮塌。事故发生后,人们猜测可能是由于站在上面跳舞的客人有节奏的舞步引起了共振,导致天桥发生弯曲和垮塌。而此后的调查证明,事故原因并未如人们所预料的那样。工程师的最初设计是将三个通道中的两个悬挂在公用的垂直金属杆上。但施工方却没有按照这一设计,而是采取了最致命的简单办法,用较短的杆将每一层悬挂在上一层上。这样两层的通道实际上就挂在了四层上,使其连接头处承受的重量加倍。当通道上聚集了过多的人时,连接处就承受不住了。施工方称他们已经就这一变动征求过设计者的意见,但负责设计的工程师们却坚称没有人问过他们这个问题。设计者们曾要求在施工过程中亲临现场,但这被一个不愿再付出额外开销的业主回绝了。由于信息交流渠道不畅以及偷工减料,114条生命成为了这场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建筑结构事故中的牺牲品。
易洛魁剧院大火
1903年12月30日,芝加哥的易洛魁剧院失火。它在当时可以称得上是陆地上的“泰坦尼克”,两者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事故发生之前它们的设计都被认为是最新的、不可能被摧毁的,而出事时却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
当时,易洛魁剧院的拥有者轻率而狂妄,他们在剧院中没有安装任何灭火设备,没有进行消防演习,在没有安装好自动喷淋设备的情况下就开始营业。他们把防火安全完全放在一项所谓的新技术上,那就是石棉幕,它在出现较常见的后台失火时会落下来保护观众,并由此而宣称其为“绝对防火”的建筑。事发前,众多观众正在剧院欣赏歌舞剧明星EddieFoy表演的《蓝胡子先生》,此时一个涂有油的背景幕在与一盏很热的钙弧聚光灯摩擦后被点燃了,石棉幕便开始降落,但它却被一盏舞台灯绊住而未能落下。工作人员和演员们打开了舞台的后门逃生,这使得外面的强风带着火球吹向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观众。逃生的观众们不是被隔断的门挡住,就是不会拧开门上新式的插销,结果造成602人丧生,比32年前芝加哥大火死亡人数的两倍还要多。
Eschede列车出轨
在高速铁路投入运营的34年里,全世界范围内没有发生过任何高速铁路致人死亡的事故。但这一纪录在1998年的6月3日终结了。在德国北部Eschede附近的城际快速铁路线上,一项对乘坐舒适度的小小改进却使这个一直精心运营的系统发生了出轨事故。高速列车一般是在固态“单块”的金属车轮上运行,但为了减小噪音和振动,像许多低速轻轨列车一样,城际快速铁路在车轮上裹上了垫有橡胶填充物的金属“车胎”。
巡查员们每天都对这些轮胎进行检查,但就在这一天,即使超声波也未检测到一个轮胎上有一个微小的裂缝,正是这处断裂导致了火车部分出轨。但当时火车并没有倾覆,如果不是此时正好通过一架老式的桥梁,火车或许能够安全地停下来。这座桥和比较新的桥梁不一样,它是被安置在一个中央桥墩上,而这个桥墩正好立在铁路的两条轨道之间。恰在此时一辆摇摆的汽车撞在了桥墩上,大桥随即倒塌砸在了火车上,造成了连环事故,有101人在事故中死亡。
这次事故反映出的问题是,在将新的高性能技术用到较老的基础设施中时,由于原来的设施是在比较大的误差范围内使用的,这时就有可能出现问题。因此,有些时候即使是安全性最高的技术也可能受到周围不太适宜的环境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