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技术课程的基本性质和主要特点
顾建军
在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新课程十五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中,《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赫然其中。尽管世界各国的技术课程标准并不鲜见,但它对我国普通教育来说意义非同寻常。《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是我国技术学科第一个以课程标准形式呈现、并与其他学科同时颁布的国家课程文件。它是在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背景下决战未来的战略举措,是我国适应社会转型和知识增长方式转变而对人才培养目标和结构的历史抉择。它的诞生,标志着我国普通教育课程结构的新突破,标志着我国普通高中教育事业的新发展。同时,也体现了当代科技发展对基础教育的新挑战,体现了未来社会对学生发展的新要求。《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又一重大成果,也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与时俱进、进行教育创新的集体智慧的结晶。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立足于我国的教育实际和社会发展需要,在充分吸取近20年信息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实践经验和科学把握当代科技发展及世界各国技术类课程改革趋势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我国普通高中技术课程的性质、价值及理念,明确规定了我国普通高中学生在技术领域所应达到的基本素质要求,并对技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教学、评价、教材编写、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建议。所有这些,将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高中技术课程实验提供具有规范意义的依据和蓝本,为广大的学校和教师课程实施中的创造性活动提供理念上的有益引导和实践上的必要基础。下面着重介绍一下普通高中技术课程的基本性质和主要特点。
一、普通高中技术课程的基本性质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是与九年义务教育中的信息技术教育和劳动与技术教育相衔接,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主旨,以设计学习和操作学习为主要特征,具有通识意义的基础教育课程。在我国普通高中新课程结构中,技术是一个基础的学习领域,是国家规定的普通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
1、与九年义务教育中的信息技术教育和劳动与技术教育相衔接
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从三年级起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其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劳动与技术与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基本目标的教育。它强调学生通过多种劳动实践和技术活动进行动手与动脑紧密结合的操作性学习,形成劳动方面的意识、技能及习惯,形成初步的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则在于帮助学生培养适应信息时代所需要的信息和技术素养,一方面包括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收集、处理和交流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还包括发展学生的信息的反思和辨别能力,形成积极向上的信息伦理。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定性内容,是由国家指导、地方和学校组织开发和实施的课程,也是每个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经历的课程。
普通高中的技术课程则与九年义务教育中的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相衔接。首先是目标上的衔接。九年义务教育中的信息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以学生形成基本的技术素养、信息素养为基本目标,而高中技术课程则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信息素养为基本目标,后者以前者为基础,且有相应的提高;其次是内容上的衔接。教育部通过制订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实施指南、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指南对课程内容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性意见,普通高中的技术课程标准则在此基础上注意内容上的适当延伸、拓展和深化,并形成两个相对独立但又互相联系的课程内容上的架构;再次是实施上的衔接。无论是九年义务教育中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还是普通高中技术领域的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均是学生人人必须修学的内容,尽管学习的方式会有所不同,学习的内容会有所侧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