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实施建议
(一)教学与评价建议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与评价应把握学科本质,创设真实学习环境,合理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关注学生技术经验的建构、技术思维的形成和技术文化感悟的有机统一,加强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学资源的有效组织和应用,强调目标、教学、评价三者的一致性。
1.注重基于学科特征和高中生特点的学习方式的变革
应从通用技术的学科特征和高中学生的特点出发,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引领,进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首先,应体现技术学科的实践性和创造性特征,可采用基于“做中学、学中做”理念的设计学习和操作学习等实践学习方式,组织技术探究和技术试验等创造性学习活动,倡导开放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其次,可从技术学科的综合性特征出发,采用主题学习、项目学习等整合学习方式,也可通过围绕学科大概念引导大项目、大过程的方式组织学习活动,如“折叠式自动控制阳台晾衣架的设计”项目,可整合结构及其设计、流程及其设计、系统及其设计、控制及其设计等课程内容。再次,还应基于高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的多元取向,采用与高校协同、普职融通、社会体验学习等连接学习方式,强化学生学习与高等教育、职业世界和现实社会的紧密联系。
2.强化基于技术实践的学习情境设计
通用技术学习情境的设计,应立足技术实践活动,面向现实生活和真实世界,在学生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通用技术学习情境设计策略包括“基于问题”“基于任务”“基于项目”等。情境中的问题应当包括结构不良的问题,需要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等补充并使之结构化,如针对下雨天教室里雨伞摆放不方便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对情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进行分析,进一步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并设计方案、制作模型。任务具有一定开放性,没有唯一的答案,涉及技术、科学、社会、心理、艺术等学科知识。教师可采用“参与式模拟”策略来实施教学,如让学生分别扮演设计师、生产厂家、用户等不同角色。情境的设计还应考虑层次性,包括明确、简单、结构良好的学科化情境、整合的学科化情境及复杂的、结构不良的现实情境等。
3.关注学生技术经验的建构、技术与工程思维的形成和技术文化的感悟
通用技术教学应基于学生兴趣和已有的技术经验,让学生在技术活动中建构
技术知识、应用技术原理、体司设计过程,生成绘图、操作、试验、测量、评价等技术学习经验,注重经验之间的有机联系和交互作用。应注重学生学习的思维丰富性、开放性和深刻性,关注学生学科思维尤其是技术与工程思维的形成与发展。应让学生在设计、制作、评价等技术学习的过程中,经历多次的“实践”与“认识”的循环。教师应把握学习的关联性,从技术与文化、社会的关系展开教学。例如,在台灯的技术设计项目中,不仅要让学生体验台灯技术设计的一般过程,理解技术设计的一般原则等知识,而且要形成关于技术的人技关系、技道合一、权衡决策、系统观念、工程建模等技术思想与方法,逐渐形成和发展技术与工程思维,还要让学生在技术设计活动中理解技术文化。
4.加强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学资源的有效组织和应用
核心素养的形成需要丰富的教学资源来支持。教学中应围绕核心素养的形成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组织和设计,既要提供传统的手工工具和设备(如锯子、车床等),又要提供反映先进技术发展的设备(如三维打印机、数控加工设备等);既要提供企业开发的教具和学具,又要注重将教师和学生收集或改造的物品作为教学资源;既要关注物质资源,又要关注技术史等文本资源和网络资源;既要重视教师的作用,又要重视技术员、设计师、工程师等人员的作用。同时,教师应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这些资源互动,并及时捕捉、重组和提升可能推动教学过程的生成性资源。
信息技术与具体学科整合是教育发展的趋势。通用技术的教学应强化信息技术的渗透与应用,促进通用技术学科内容和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例如,既要有手工绘图内容,也要引入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内容;既要有传统模型加工内容,也要引入三维打印等教学内容;既要有借助常规工具和设备的技术试验,也要加入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仿真试验等手段进行构思方案、绘图、模拟试验,以及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技术合作与交互式技术学习等。
5.积极发挥课堂学习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引导作用
学习评价应注意通过多种方式和手段,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水平的发展,增强学生技术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好评价内容、评价标准和评价实施,使目标、教学、评价三者一致。例如,纸梁的设计,如果作为学生学习“设计的一般过程”中的项目,则评价内容应包括“收集信息的能力”“制订方案的能力”和“制作模型的能力”;如果作为“结构设计”中的项目,则评价内容应注重“结构设计方案”“连接方式”等;如果作为“技术试验”学习过程中的项目,则评价重点是“试验方案的制订”“技术试验的实施”“试验报告的写作”等。从评价的内容来说,既要评价纸梁最终作品,也要评价设计和制作的过程。从评价标准来说,应结合纸梁项目的不同学习目标确定评价指标,评分规则中对每一条评分标准都要有具体的描述。从评价的实施来说,应采用学生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结合的方式进行。
(二)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面向全体高中学生,是对学生高中阶段通用技术课程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情况的标准参照考试,成绩主要用于普通高中学生毕业。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以两个必修课程模块为基础,以学业质量要求1—2级水平为依据来制定评价方案。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主要用于学生升学,成绩作为普通高校招生录取的依据之一。建议以两个必修课程模块和选择性必修课程中的“电动控制技术”“现代家政技术”“职业技术基础”三个模块为基础进行内容的选择,以学业质量要求3—4级水平为依据来制定评价方案。
应努力构建纸笔测试与非纸笔测试相结合的学业水平考试体系,在学业质量水平分级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测评,同时重视命题情境的设置,探索学科核心素养、学科内容和生活情境三者相互渗透融入的命题技术。
1.立足课程特征,构建纸笔测试与非纸笔测试相结合的学业水平考试体系
从课程性质来说,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强调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知行合一的课程。从课程内容来说,工具的使用、模型的制作、技术试验的实施等可以通过非纸笔测试的方式来考查,而技术知识、思想与方法、加工工艺、技术语言表达等内容则可以通过纸笔测试来考查。因此,通用技术课程学业水平考试应立足课程特征,构建纸笔测试和非纸笔测试相结合的测评体系,以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既避免纯粹的动手操作评价,又避免纯粹的理论测评。通用技术非纸笔测试可以采用项目测评的方式,让学生经历完整的技术设计过程,包括发现与明确问题、制订设计方案、制作模型或原型、优化设计方案、编写技术作品说明书等,还可探索在线技能测试、实物作品远程评定、操作技能现场考核等方式。参见例1。
例1 基于学生技术制作学习的评价设计
在学习“技术设计过程”单元中,围绕“校园石英钟”的设计主题展开,学生初步形成设计方案,绘制设计草图。然后,依据设计方案制作“校园石英钟”的模型,检验设计的可行性,以便进一步优化设计方案。模型制作教学中,学习内容包括准备材料和工具、依图下料与部件加工、组装三部分。
活动材料准备。“校园石英钟”支撑材料:桐木板、塑料板、PVC板、五层板、瓦楞纸板。“校园石英钟”表芯:方形集成套件(含表针和连接件)。加工工具与设备:常见手工加工工具及电动锯床等。
学习内容 |
学科核心素养 |
观测指标 |
水平层次 |
准备材料和工具 |
物化
能力 |
材料的选择和测试 |
水平1:能根据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感官检测材料性能
水平2:能根据设计要求进行简单的材料性能测试,根据材料性能列出用料表
水平3:能根据设计要求,结合某一技术领域,选择所需的特殊材料,并能进行性能测试 |
工具的选择和安全检查 |
水平1:能根据材料选择合适工具,感官检测工具性能
水平2:能根据材料性能和加工需要,对工具进行性能测试
水平3:能结合所熟悉的某一技术领域,选择专用材料加工工具 |
依图下料与部件加工 |
图样
表达 |
绘制下料图 |
水平1:能通过具体实物展示,说明下料构想,对材料使用进行初步的多因素分析
水平2:绘制出规范的下料图纸,对材料使用进行系统分析 |
物化
能力 |
工具使用和部件加工 |
水平1:了解工具的使用方法及加工安全注意事项
水平2:掌握基本的工具使用和部件加工方法,主动规避安全事故 |
组装 |
物化
能力 |
组装工序 |
水平1:能口头说明组装工序安排
水平2:初步确定基础的组装工序,借助文字表达
水平3:确定工序和注意事项,能够通过图形清晰解释 |
匹配问题的处理 |
水平1:能针对出现的问题选择解决方案
水平2:能依据设计要求,从环境、经济、社会、美学等方面考虑问题的处理方法 |
2.基于课程标准,设计学业水平考试框架
核心素养指向的测评应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主线,选择真实情境,以学科内容为载体,依托具体任务或问题进行。学科核心素养的水平应根据学生在复杂现实情境中参与相应活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外在表现来测评。通用技术学业水平考试中考查指标的建立,应在学科核心素养水平等级和学业质量水平等级的基础上,根据符合课程目标,反映素养本质特征,体现可测易测且相对完备独立的原则,对学科核心素养进行进一步的分解。确定考查指标之后,还需对每个指标的层次水平进行划分,制订相应的评价标准。依据评价标准,通过考查可以判断学生具备了核心素养的哪些方面,并处于什么样的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