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1日   星期日   农历乙巳年(蛇)   三月十五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本栏首页 - 技术新闻 >> 正文
2013年度诺贝尔资金获得者集锦
更新日期:2013-10-8    作者:网络综合    编辑:admin    点击量:4065

2013年度诺贝尔资金获得者集锦

通用技术网www.tyjs.org根据网络报道综合整理

201310

 

诺贝尔奖图章

美德三名科学家分享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瑞典卡罗琳医学院经过评定。于北京时间1071730分宣布将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2名美国科学家詹姆斯-E·罗斯曼、兰迪-W·谢克曼和1名德国科学家托马斯-C·苏德霍夫,以表彰他们在细胞囊泡的运输与调控机制方面所做的贡献。

相关知识

每个细胞都可看做是一个生产和输送分子的工厂,这些分子被包装在“囊泡”中,再运输到周围的细胞。这种运输系统背后的分子机制,指导着如何在细胞内把分子于正确的时间运送到正确的地点。如果缺失了这个过程,细胞内部将变得一片混乱。而当细胞运输系统出现异常时,也会对人体产生不良的影响,导致出现诸如神经系统疾病、糖尿病、免疫失调等症状。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三名科学家,即是发现了细胞组织自身运输系统的奥秘。

其中,兰迪-W·谢克曼发现了囊泡传输所需的一组基因;詹姆斯-E·罗斯曼则阐明了囊泡是如何与目标融合并传递的蛋白质机器;托马斯-C·苏德霍夫具体揭示了信号是如何引导囊泡精确释放那些被运输物。他们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共同解释了蛋白质和其他物质是怎样在细胞内和细胞间进行转运的,同时有助于解释胰岛素是如何释放到血液当中的,其发现也能帮人类更好地认识神经细胞之间的信号传递过程、病毒感染后细胞的变化方式。

三位科学家简介

詹姆斯-E·罗斯曼,1950年出生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哈佛希尔,1976年,于哈佛大学医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其后在麻省理工学院担任博士后,并于1978年前往斯坦福大学开始研究细胞囊泡。与此同时,也在为普林斯顿大学、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研究所和哥伦比亚大学工作。2008年起,他在康涅狄格州纽黑文的耶鲁大学细胞生物学系担任教授与系主任。

兰迪-W·谢克曼,1948年出生在美国明尼苏达州的圣保罗。曾在加州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学习,随后接受阿瑟·科恩伯格(1959年诺贝尔奖得主)的指导,并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分子和细胞生物学系任教,兼任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其曾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主编,1992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02年与詹姆斯-E·罗斯曼因对细胞膜传输的研究获拉斯克基础医学奖。

托马斯-C·苏德霍夫,1955年出生在德国的哥廷根。就读于乔治-奥古斯特大学并获得了医学博士与神经化学博士学位,1983年他前往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担任博士后研究工作,与迈克·布朗及约瑟夫·戈德斯坦(1985年诺贝尔奖得主)共事。1991年其成为霍华德·休斯研究所研究员,自2008年起,开始担任斯坦福大学分子和细胞生理学教授。苏德霍夫以研究突触传递知名,2013年和理查德-舍勒共同分享了拉斯克基础医学奖。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相关历史

本年度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揭晓,打响了诺贝尔奖的头炮。为了给其助兴,诺贝尔奖官方网站列举了关于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一些“冷知识”。

据诺贝尔奖官网报道,自1901年起,该奖项已颁发了103次,已有201人获得这一奖项。从1901年到现在这段漫长的时间里,其中有九年没有向任何人颁发该奖项,原因可能是那些年份里,该领域并没有足够重要的发现和突破。

另外,由于该领域研究的特殊性,生理学奖或医学奖同时颁发给多位研究者的情况较多,迄今该奖项颁发给单独个人的情况只有38次。

 

比利时与英国两科学家分享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08日在瑞典揭晓,比利时理论物理学家弗朗索瓦•恩格勒和英国理论物理学家彼得•希格斯因“希格斯玻色子的理论预言”获奖。

相关知识

希格斯玻色子(Higgsboson)又称上帝粒子(Godparticle),是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预言的一种自旋为零的玻色子。它是标准模型中最后一种未被发现的粒子,它可以帮助解析为何其它粒子会有质量。

1964年,恩格勒和罗伯特•布绕特(已故)共同提出希格斯机制与希格斯玻色子理论,同年,彼得•希格斯也在《物理评论快报》发表文章,提出希格斯机制理论。

20111213日,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科学家宣布,他们发现了希格斯玻色子存在的迹象。但经考虑实验其它误差后,宣布实验结果无效。201274日科学家宣布发现了一个新粒子,与希格斯玻色子特征有吻合之处。

“上帝粒子”

希格斯玻色子是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预言的一种自旋为零的玻色子,至今尚未在实验中观察到。它也是标准模型中最后一种未被发现的粒子,物理学家希格斯提出了希格斯机制。在此机制中,希格斯场引起自发对称性破缺,并将质量赋予规范传播子和费米子。希格斯粒子是希格斯场的场量子化激发,它通过自相互作用而获得质量。201272日,美国能源部下属的费米国家加速器实验室宣布,该实验室最新数据接近证明被称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

2013314日,欧洲核子研究组织发布新闻稿表示,先前探测到的新粒子是希格斯玻色子。

二位物理学家简介

弗朗索瓦•恩格勒::今年80岁,1932116日出生比利时,理论物理学者,在粒子物理学做出重要贡献。

彼得•希格斯因:今年84岁,1929529日出生英国,理论物理学家,爱丁堡大学荣誉退休教授,他以希格斯机制与希格斯粒子而闻名于世。其希格斯机制理论也是于1964年提出。

 

美国3名科学家获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

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109日在瑞典揭晓,3名美籍化学家马丁•卡普拉斯(MartinKarplus)、迈克尔•莱维特(MichaelLevitt)和亚利耶(AriehWarshel)因给复杂化学体系设计了多尺度模型而分享该奖项。

相关知识

以前化学家是用塑料球和棒创造分子模型,现在则是用计算机建模。分子和化学反应的精确建模对于化学的进步至关重要。化学反应的速度非常快,在几分之一毫秒间,电子就会从一个原子核跳到另一个原子核。经典化学在这里已无用武之地。 KarplusLevittWarshel工作的突破意义在于他们设法让牛顿的经典物理和完全不同的量子物理结合在化学过程的建模之中。经典物理的强项是计算简单,可用于建模非常大的分子,但弱点是无法建模化学反应。为了模拟化学反应,化学家不得不使用量子物理,但量子物理需要惊人的计算量,因此只能用于小分子。他们三人的工作结合了两者的长处,发展出同时利用经典物理和量子物理的方法。

三位科学家简介

马丁·卡普拉斯犹太裔,1930年生于奥地利维也纳,为美奥双重国籍。卡普拉斯1953年在美国加州理工获得博士学位。目前担任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教授,以及美国哈佛大学教授。

迈克尔·莱维特1947年生于南非比勒陀利亚,为美英双重国籍。他1971年在英国剑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目前担任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教授职位。

亚利耶·瓦谢尔1940年生于以色列,为美以双重国籍。瓦谢尔1969年获得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博士学位,目前是美国南加州大学杰出教授。


  上一篇: 美国发明生化电子人 具有真人六七成功能
  下一篇: 谷歌科学博览会:15岁少女凭无电池手电筒获奖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需经管理员审核才能发表
  该文章暂时没有评论!
 
设为首页——
湖南省平江县第一中学张从军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湘ICP备13001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