胞外能源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创新性研究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中学
作者:邓珺 肖钰莹
辅导教师:狄红艳 韩荣珍 赵志军
项目简介
1.项目摘要:为了探索细胞外ATP(eATP)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生理学作用,本项目以拟南芥、绿豆和豌豆为材料,分别研究了eATP对拟南芥叶片、绿豆和豌豆根系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ATP(三磷酸腺苷)和BSA(牛血清白蛋白)处理的拟南芥叶片发育未受影响,而采用能够分解ATP的Apyrase(三磷酸腺苷双磷酸酶)处理过的拟南芥叶片出现黄斑,表明eATP是叶片发育所必须的物质;随着培养基中ATP浓度的不断升高,绿豆和豌豆主根的生长都受到抑制,且抑制作用逐渐增强,说明eATP能够作为信号分子抑制根系的生长。
2.选题背景和研究目的:高中生物课介绍了细胞内ATP对植物生长发育的作用,但对胞外ATP没有介绍,因此我们设计了一系列实验,探究胞外能源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具体影响。
3.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一项试验对拟南芥幼苗叶片进行ATP、BSA和Apyrase处理,观察分析三种药品对叶片发育的影响;第二项试验对绿豆和豌豆根系进行不同浓度的eATP处理,观察分析对根系生长的影响。研究过程中运用了拟南芥种植和培养技术、绿豆和豌豆无菌培养技术以及生物统计学等方法。
4.创新点:一是选题新。目前eATP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相关研究还很少;二是方法新。创新性地采用ATP、BSA和Apyrase对拟南芥叶片进行处理和分析。本研究经查新在国内文献中未见相同报道。
5.同类研究情况:Lew等:eATP能够促进拟南芥根毛的生长;Tang等:eATP抑制植物根系的向重力性;Chivasa等:eATP能够维持拟南芥细胞的活性。
6.完善项目设想:①通过调整ATP和BSA药品浓度,形成梯度分组实验,进一步研究eATP对叶片发育的影响。②显微观察eATP处理前和处理后的根系,测定部分生理指标,进一步研究eATP抑制主根生长的机制。
7.分工:邓珺和肖钰莹共同完成相关实验等工作,后期总结以邓珺为主。
菩提树茎段组培快繁及提高抗寒性的研究
江苏省常州市田家炳高级中学
作者:赵鑫晨
辅导教师:姜敦云
项目简介
一、摘要:菩提圣树珍贵稀少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较高的经济价值。针对菩提树浆液引起裼变现象采用专门的技术措施,选用来之不易的菩提圣树茎段作为外植体。研究表明MS+6-BA1.0mg/l+NAA0.1mg/l+1.5gPVP是菩提树初代和增殖培养适宜的培养基。1/2MS+NAA0.3mg/l培养基适于菩提树的生根培养。菩提树无法露地越冬,多种栽培措施无法提高菩提树的抗寒性,改变菩提树的遗传组成有可能提高菩提树的抗寒性,进行试管内多倍诱导的初步试验。
二、项目选题:菩提圣树珍贵稀少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组培快繁意义重大;试管内诱导菩提树多倍体有利于提高菩提树的抗寒性。
三、设计思路:植物组织培养为快速繁殖菩提树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为这一神奇植物进入普通人家成为可能。相关研究表明改变菩提树的遗传组成才有可能提高菩提树的抗寒性,并且进行试管内多倍体诱导的初步试验。
四、研究过程:1、研究菩提树相关植物学特性;2、菩提树与佛教文化渊源及丰富的文化内涵;3、菩提树茎段培养技术方案的制订及实施;4、菩提树的驯化及栽培试验;5、菩提树抗寒性的探究及试管多倍体诱导初步研究。
五、科学方法:观察法、分析对比法。科学原理:植物组织培养、花卉育种学。
六、创新点:1、选用珍稀菩提圣树的带芽茎段作为外植体,短时间内培养出大量菩提树组培苗,并成功地进行了驯化和栽培试验;2、解决了菩提树茎段培养中乳浆液产生的裼变影响;3、针对菩提树组培幼苗的抗寒性差等不足,初步进行了试管内多倍体诱导试验,以便提高菩提树的适应性。
七、他人同类研究:国内有少量研究通过叶片培养再生菩提树植株,未见试管内多倍体诱导试验。
八、完善该项目的设想:1、完善菩提树试管多倍体诱导技术,并进行检测和抗寒性鉴定;2、抗冻基因转入菩提树的试验有待下一步进行;3、菩提树细胞与其它抗寒性较强的桑科植物细胞体细胞杂交。
新疆薰衣草种质资源调查评价及种苗繁育技术研究
新疆建设兵团农四师第一中学
作者:韦怡
辅导教师:张莉
项目简介
新疆伊犁素有“中国薰衣草之乡”的美誉,薰衣草种植面积占全国种植面积的90%以上。伊犁河谷土壤肥沃、野生种质资源丰富,是生产无污染、优质绿色香料产品的良好区域。但近几年薰衣草存在品种退化,品种更新换代速度缓慢等问题,导致薰衣草产量和精油品质下降,削弱了中国薰衣草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因此,我选了新疆薰衣草种质资源调查评价及种苗繁育技术来研究。
本项目采用野外种质资源调查、收集与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伊犁地区薰衣草种质资源进行了调查和评价,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对优良种质进行了保纯繁育,旨在获取伊犁地区薰衣草种质资源研究资料,为伊犁地区乃至全国薰衣草种质资源的遗传育种提供理论基础,对薰衣草资源遗传多样性保护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为进一步的品种演进研究和育种工作提供参考。
薰衣草种质资源评价方法研究通过连续多年的试验调查和室内测定,对薰衣草植物学性状和精油成分进行了综合评价。从植物学性状、精油成分二方面对薰衣草种质资源进行了评价。根据调查结果,分析薰衣草品种性状的一致性、稳定性和变异性。根据品种不同,从中选择了部分主栽品种,用STATISTICA软件对其进行聚类,探讨其品种间的亲缘关系,从而为伊犁地区薰衣草种质资源的遗传育种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呼吁今后要加强资源性状与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通过基因组分析、分子标记等技术,发掘新的有利基因,特别是与抗热、抗寒、抗病紧密相连的基因,进而加快薰衣草种质资源的育种进程,尽快培育出新的薰衣草品种,最好能以早、中、晚熟的品种相互搭配种植,这样可以更为有效避免花期一致、提前采花和加工集中等问题的发生。
本项目立足新疆,开展薰衣草研究,经与国内相关研究的综合对比分析,未见有相同研究文献公开报道,具有新颖性。
其创新点是:⑴薰衣草种质资源的收集,确定薰衣草种质资源评价方法。⑵筛选出了薰衣草组培苗培养基中的激素配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