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内直流供电技术研究
辽宁省东北育才学校
作者:刘珮闻 吕帅林 刘禹彤
辅导教师:龚鹏
项目简介
现有的家庭内供电技术都是220V的交流电,但220V电压很高,并不安全,现在的很多小家电都是需要直流供电了,所以每个家庭都有很多适配器帮助转换成各种直流电压,据统计,真正使用220V电压的电器在家庭中所占比例不到30%。因此,本项目对直流供电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具体解决方案,实现了与太阳能发电系统的融合使用,减少了现在太阳能发电技术中直流变成交流供电,再由交流变成直流给用户设备使用的中间环节,同时使用单片机实现了智能供电控制。直流供电技术不仅节约外部适配器的生产,节省资源,最重要的是能量利用率更高,也更便于设计电路并实现LED灯具等的应用,面板采用USB等通用直流电气插座,更方便70%的直流供电设备使用,该直流供电技术具有系统构成简洁,能源利用效率高,使用资源少。相对现有的交流并网技术,直流供电技术更容易实现小区域用户间的太阳能发电共享使用。
项目目的:通过太阳能发电技术与直流供电结合使资源高效利用。
设计思路:除了微波炉、洗衣机、电饭煲、热水器等大功率电器使用的交流插座外,其它的电源插座都更换成蓄电池供电的直流插座,并用太阳能电池板为蓄电池充电,以保证家庭中日常的用电需求。当太阳能无法为蓄电池充电,且蓄电池没电时,再通过单片机控制220V交流电供电。这样实现了太阳能直流发电技术和直流供电技术的融合。在研究当中,我们调查了家庭内用电器的用电情况并做了统计,并且通过查找文献,采集数据,在完成作品后测试实验时对程序、电路进行优化与修改。
在项目开始前我们做了系统的资料查新,发现日本存在家庭内部电路使用直流供电的研究,但是将太阳能与直流供电融合起来的我们是首例。
分工:刘禹彤主要负责资料查找、报告等书面工作,吕帅林主要负责电路设计等工作,刘珮闻同学主要负责程序的设计等工作。虽然有明确的分工,其实每一项工作都是所有人共同参与下互相协助所完成的。
新型多功能高效树漆刷
安徽省利辛高级中学
作者:谢金亮 陆伟 马晨光
辅导教师:周克根 刘光辉 姜万和
项目简介
1、新型多功能高效树漆刷是一种实用新型技术发明项目,它适用于树木,电线杆等需刷漆的柱体。其创新点:结构创新、功能创新、外观创新;运用大气压强原理,将涂液传送到刷头,上下几次即可涂刷均匀;整个项目设计运用杠杆原理,机车刹车系统,采用携带式储液桶等,使整个涂刷过程节约涂料,高速高效。
2、该项目选题是:环卫工人在给公路两边的林荫树和行道树刷漆,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单棵树木刷漆时间长,资源浪费较严重,这源于涂刷工具的落后,现于目前环卫工人所使用的是普通墙面刷,所以设想一种能全方位包围树干的刷子,一次偶然,当看到家用剪刀时,产生了剪刀与刷子结合的想法,从刷树联想到可刷一切柱体特体,和较粗管道内壁,并加上了自行导液的功能,结合电动喷漆存储桶,使发明在省力,缩短工作时间的同时,又节约了材料资源,且涂刷效果好。
3、设计(或研究)的目的:节约材料,提高效率,自动喷漆涂刷均匀,应用广泛,实用性强。
4、该项目的研究过程:在以上的思路下,委托阜阳市科技局查询,和集体上网通过百度、淘宝、搜狗等网站查询到无此类产品,购买家用打药机可导出稀释的石灰水溶液,但石灰水成5:1的溶液难以喷出,改进了一种大功率的电动喷药机,并对桶内加置了搅拌器,可使石灰溶液正常喷出,并经过长导管和三岔导管至刷毛内置管,喷漆依然正常,从而达到预期目的。
5、该项目应用的科学方法,科学原理:电动喷药机加压可喷出经搅拌后的石灰溶液,弧形刷头可在弹簧回复力作用下加紧柱体,经刷毛内置导管,可将漆液喷在柱体表面。
6、进一步完善该项目的设想:刷头经过改进亦可对墙面、管道内壁等各种形状的物体进行涂刷作业。谢金亮、陆伟负责新型多功能高效树漆刷的方案设计,马晨光负责树漆刷制作及应用。
基于单片机的温室环境智能控制系统设计
辽宁省铁岭市高级中学
作者:崔逸儒
辅导教师:任艳曹 月宋楠
项目简介
1.项目摘要:该系统以STC89C52RC单片机为核心控制器,采用DS18B20温度传感器、DHT11湿度传感器、BH1750FVI光照度传感器和MD62热传导式CO2传感器等模块监测果蔬大棚温度、湿度、光照度和CO2浓度等环境参数。系统由单片机控制传感器采集环境参数,并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然后根据环境参数目标值产生智能控制规律,以控制执行机构维持果蔬大棚的最优环境参数。环境参数由单片机控制数码管动态扫描实时显示,控制1602液晶屏显示综合文本信息。如某实时环境参数超出预设范围,则由单片机控制报警灯、蜂鸣器及时协同报警,同时驱动继电器自动启动加热、排风、遮阳等相应执行机构进行智能调节,以维持最优环境参数。为方便实际应用,增设了手动/自动调控切换按钮,以方便设备维修和故障排除。
2.项目的提出:在对铁岭新区周边果蔬大棚展开调研之后,针对辽北气候和果蔬大棚生产特点,为减轻农民劳动强度、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实现自动控制果蔬大棚的温度、湿度、光照、CO2含量等环境参数而提出的。
3.设计目的:实现对温室大棚环境的智能控制。
4.研究过程:系统硬件设计—以STC89C52RC单片机为核心,包括信号采集单元、核心控制单元和执行调控单元三大部分。硬件设施主要有单片机、传感器、显示器、报警器、执行设备等;.系统软件设计—采用模块化设计,C语言编写。包括1个主程序和控制温度、控制湿度、控制光照度、控制CO2含量子程序和手动模式子程序等5个子程序。
5.主要贡献:本系统实现了对果蔬大棚环境参数的智能控制,操作简单方便,自动化程度高,造价低廉,实用性强。更重要的是:系统的控制器、传感器和执行机构可扩展,以适用各个规模的环境参数;虽以果蔬大棚应用为例,然而系统的编程灵活,还可适用鱼塘、畜牧场等其它环境参数的监测与控制,具有多行业推广意义。
汽车内乘驾人员安全监测仪
辽宁省大连育明高级中学
作者:冯冠博
辅导教师:于春杰 王震春
项目简介
项目摘要:本项目开发了一个由单片机,气敏、光电、温度、传感器、GPS定位、短报文发送等组成监测车内乘驾人员安全状态集成系统。该项目可监测车内CO的浓度、温度是否超标,闭锁车内是否有人,行车运动状态,并在出现问题时及时将信息发到备案者手机上,以保障乘驾人员生命安全。
该项目的选题是怎样确定的:在报纸看到一位家长早晨送2岁孩子上幼儿园,着急上班,将孩子误锁车内。因车内温度高,最后导致孩子缺氧夭折。随后,我一直在想,能否发明一种仪器,实时监测乘驾人员安全,随后在家长、老师支持下研究本项目—安全监测仪。
设计(或研究)该项目的目的和基本思路:(1)监测仪应能及时监测车内一氧化碳、温度超过设定阀值、人员误锁车内等问题,同时监测行车安全状态。(2)一旦监测车内出现安全问题、汽车翻滚,监测仪能迅速以短报文通知备案者手机,同时告知所在地理位置;(3)监测仪还应具有判定主驾驶位置是否有人、汽车内是否有人的功能。
该项目的研究过程:(1)发现问题;(2)上网检索信息;(3)分析非交通事故原因;(4)查新定题;(5)学习电子、软件等知识;(6)构思设计;(7)准备材料;(8)编写软件;(9)制作实验;(10)修正总结。
该项目应用了哪些科学方法、科学原理:单片机技术、感测技术、C语言编程等。
该项目的主要贡献(创新部分):1、通过单片机实现了对气敏、光电、温度、汽车运动状态、GPS定位、短报文发送及声光报警等传感子监测系统的集成;2、当乘驾人员发生一氧化碳中毒、温度过高、人员误锁车内问题时,监测仪在及时声光报警的同时迅速以短报文的形式报警提示;3、当汽车事故引发汽车翻滚,监测仪可以短报文的形式报警,并确定地理位置,避免因报警、救援不及时等引发人身伤害事故的发生。
他人同类研究的情况调查:经上网搜索,国内未见有同类产品。
进一步完善该项到目的设想:进一步整合集成,功能多、体积小、便于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