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民间发明人为啥不穷?
成熟扶持机制 避免智力浪费
“民间专利转化难,每年还需缴纳专利费,一些民间发明人会因经济困难,放弃自己的专利。有些专利中介机构将这些因没缴费而失效的专利集纳成书,在市场上卖,很热销,一些企业会专门花钱买。”武汉大学创新课指导老师王晓进介绍。
他说,在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专利转化率高达80%以上。他们对待每一项发明或者专利成果,都会十分珍惜,发明人也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
在日本,发明人不会分为职务发明还是非职务发明,专利权最初都属于个人。发明人所在的企业,拥有优先使用权,发明人也可以与企业共同分享新产品带来的经济效益。如果所在企业不购买,专利则会在公开的知识产权交易所进行交易。每年,日本还设有“发明节”,发明人可与政府面对面,政府会一一满足发明人的要求。
在美国,创新发明的主体是实验室或者企业。这些实验室或企业,都会向社会吸纳各种有创新能力的人。若个人拥有了专利,社会上的一些创新基金会,便会推荐到相关的实验室,或者资助其进行转化,许多专利经过集体的努力,演变为成熟产品。
“在欧美发达国家的早期,也出现过民间发明人陷入贫困的阶段,现在随着转化机制的健全,拥有专利的人,大多都可以获得合理回报。”王晓进介绍。
政府补贴大多给了职务发明 民间发明人亟须关注和扶持
政府的补贴,多数给了职务发明。目前,我国鼓励发明创造的政策,偏重职务发明。
据市知识产权局介绍,武汉每年有1000万元鼓励专利申请的专项资金,凡企业的职务发明申请发明专利,给予补助2000元,非职务发明则减半。实际操作中,这1000万有近八成都给了职务发明。其他各省市也均如此。
“民间发明人的占比现也在减少。”据市知识产权局专利处处长姚勇介绍,每年我市专利申请量位列全国第六名,专利申请量破万件。到9月份,个人发明人的专利申请占三成左右,近3000件。这些专利都是不由国家和企业掏研发资金,全靠个人自身能力发明申请的。
姚勇表示,这个占比和以前相比,已大幅减少了。2004年前,个体发明人曾是专利申请的主体,一度占近六成,现在不到30%。个中原因很复杂,也跟国家扶持职务发明有关。据了解,职务发明的专利转化率高达50%,非职务发明则只有5%不到,很难服务于经济。
今年5月,在第四届“中国发明家论坛”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桑国卫就指出,民间发明成果不能转化是很大的损失,因为社会财富没有创造出来,发明人没有得到回报,生活会遇到困难。这一方面因为发明人不重视或不善于转化;另一方面,政府有关支持非职务发明转化的方针政策不具体、不落实。记者:王丹妮。
“发明大王”爱迪生也曾是“个体户”。中外史上重大发明多来自民间
“有的人说,发明创新要冲着市场去,这是错的。历史证明,重大的发明往往是在还没有市场开始的,而重大的发明往往也都来自民间。”武汉大学创新课指导老师王晓进说。
王晓进自身拥有60项专利,近年开始指导学生搞创新研究,学生也获得了100多项发明专利。
他认为,民间发明人不像企业,没有很强的目的性、功利性,创新发明更没有束缚,思维更加开阔,更容易出好的创新成果。
他说,世界科技发展史证明,自然科学的发展是由民间走向职业、由非主流走向主流的,古今中外很多著名科学家和发明家,开始都是民间科技研究者。如电磁学大厦的奠基者法拉第、能量守恒定律的创始人焦耳、“发明大王”爱迪生等等,最初他们都是不被人们所理解的个体发明者。还有达·芬奇,他能画《蒙娜丽莎》,也能雕塑,也能发明,最著名的是计算器。达·芬奇还设计了心脏修复手术,后来有医生照此治疗,准确无误。像达·芬奇这样的奇人,又有哪个公司去挖掘他无限的才能呢?
而我国的发明史,从来都是来自于民间。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鼓、养鱼法等,都是来自于普通人在劳动中的创新。
许多超过洋人的发明专利,出自民间发明人之手,
民间发明专利是“创新垃圾”还是有价值的发明?
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促进中心主任邹定国认为,民间发明专利是被忽视但又亟待挖掘的金矿。
“我接触的很多优于国外同类技术的发明专利,不是来自企业,也不是来自高校,而是出自民间发明人之手。”据他介绍,常州有一位发明人,发明了一种炉子,在燃烧固体废弃物时,可直接将其转化为燃料,而且没有二恶英的排放,炉子的售价只有国外产品的三成。武汉发明人肖金安发明的一种螺纹经滚压成形的外螺纹管接头,国外只能做几寸大的,而他可以根据需要,想做多大就做多大。
“很多人认为,民间发明专利不转化,就是没有价值。其实,也不尽然。”湖北创新研究会会长袁伯伟说,创新往往是一个点子,当这个点子是前人没有想到过的时候,它就可以变为专利。所有专利技术都必须公开其核心内容,也许这个点子还不够完善,没能达到转化的条件,但能给研究的同行开启新的思路,别人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二次或三次创新。记者:王丹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