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头脑风暴法阶段
在决策过程中,对上述直接头脑风暴法提出的系统化的方案和设想,还经常采用质疑头脑风暴法进行质疑和完善。这是头脑风暴法中对设想或方案的现实可行性进行估价的一个专门程序。在这一程序中,第一阶段就是要求参加者对每一个提出的设想都要提出质疑,并进行全面评论。评论的重点,是研究有碍设想实现的所有限制性因素。在质疑过程中,可能产生一些可行的新设想。这些新设想,包括对已提出的设想无法实现的原因的论证,存在的限制因素,以及排除限制因素的建议。其结构通常是:“XX设想是不可行的,因为……,如要使其可行,必须……。”第二阶段,是对每一组或每一个设想,编制一个评论意见一览表,以及可行设想一览表。质疑头脑风暴法应遵守的原则与直接头脑风暴法一样,只是禁止对已有的设想提出肯定意见,而鼓励提出批评和新的可行设想。在进行质疑头脑风暴法时,主持者应首先简明介绍所讨问题的内容,扼要介绍各种系统化的设想和方案,以便把参加者的注意力集中于对所论问题进行全面评价上。质疑过程一直进行到没有问题可以质疑为止。质疑中抽出的所有评价意见和可行设想,应专门记录或录在磁带上。第三个阶段,是对质疑过程中抽出的评价意见进行估价,以便形成一个对解决所讨论问题实际可行的最终设想一览表。对于评价意见的估价,与对所讨论设想质疑一样重要。因为在质疑阶段,重点是研究有碍设想实施的所有限制因素,而这些限制因素即使在设想产生阶段也是放在重要地位予以考虑的。由分析组负责处理和分析质疑结果。分析组要吸收一些有能力对设想实施做出较准确判断的专家参加。如果须在很短时间就重大问题做出决策时,吸收这些专家参加尤为重要。
头脑风暴法的操作程序为
(1).准备阶段。CI策划与设计的负责人应事先对所议问题进行一定的研究,弄清问题的实质,找到问题的关键,设定解决问题所要达到的目标。同时选定参加会议人员,一般以5人~10人为宜,不宜太多。然后将会议的时间、地点、所要解决的问题、可供参考的资料和设想、需要达到的目标等事宜一并提前通知与会人员,让大家做好充分的准备。
(2).热身阶段。这个阶段的目的是创造一种自由、宽松、祥和的氛围,是大家得以放松,进入一种无拘无束的状态。主持人宣布开会后,先说明会议的规则,然后随便谈点有趣的话题或问题,让大家的思维处于轻松和活跃的境界。如果所提问题与会议主题有着某种联系,人们便会轻松自如的导入会议议题,效果自然更好。
(3).明确问题。主持人扼要的介绍有待解决的问题。介绍时须简洁、明确,不可过分周全,否则,过多的信息会限制人的思维,干扰思维创新的想象力。
(4).重新表述问题。经过一段讨论后,大家对问题已经有了较深程度的理解。这时,为了使大家对问题的表述能够具有新角度、新思维,主持人或书记员要纪录大家的发言,并对发言纪录进行整理。通过纪录的整理和归纳,找出富有创意的见解,以及具有启发性的表述,供下一步畅谈时参考。
(5).畅谈阶段。畅谈是头脑风暴法的创意阶段。为了使大家能够畅所欲言,需要制订的规则是:第一,不要私下交谈,以免分散注意力。第二,不妨碍他人发言,不去评论他人发言,每人只谈自己的想法。第三,发表见解时要简单明了,一次发言只谈一种见解。主持人首先要向大家宣布这些规则,随后导引大家自由发言,自由想象,自由发挥,使彼此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真正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畅所欲言,然后将会议发言纪录进行整理。
(6).筛选阶段。会议结束后的一二天内,主持人应向与会者了解大家会后的新想法和新思路,以此补充会议纪录。然后将大家的想法整理成若干方案,再根据CI设计的一般标准,诸如可识别性、创新性、可实施性等标准进行筛选。经过多次反复比较和优中择优,最后确定1~3个最佳方案。这些最佳方案往往是多种创意的优势组合,是大家的集体智慧综合作用的结果。
头脑风暴法的正确运用,可以有效的发挥集体的智慧,这就比一个人的设想更富有创意。同类的方法还有美国人卡尔.格雷高里创立的7*7法,日本人川田喜的KJ法,兰德公司创立的德尔菲法。
7*7法的操作程序为
(1).确定主持人和与会者。
(2).召开会议,宣布议题,调动大家的想象力,把创意结果记在准备好的卡片上。
(3).分组。将卡片收集起来加以分组,最多分为7组,也可少于7组,并标上序号。
(4).排列顺序。按照CI设计的创新性、可行性、可识别性等标准将分组卡片按重要程度排列。
(5).在每组卡片中选出最重要的7张,并概括出改组卡片的内容提要,写在1张卡片上,作为导卡。
(6).重点研究探讨重点卡片,以期获得可行的创意方案。
KJ法的操作程序为
(1).确定会议主持人和与会人员4人~7人,确定会址,准备黑板、卡片、笔、橡皮擦、回形针、钉书机、胶带等用品。
(2).召开会议,宣布议题,展开讨论,让大家畅所欲言,将各种创意依次简要的写在黑板上。
(3).再将每个创意简化为二三句关键语,记在卡片上。
(4).将写好的卡片排列在桌子上,所有与会人员需认真考察,按内容分类,每类做一提要性导卡,内容无法归类的可另放一旁。
(5).根据分类导卡上的提要,将内容相近的卡片组再归入一大组中,然后从中提炼出创意的核心思想,再填写到大组导卡上去。
(6).按照分类学原则,依次从大组到小组的顺序,将分类卡片用钉书钉或胶带固定排列在一张大纸上。然后用铅笔标示出各卡片内容之间的意义上的关系。这种图解形式有助于人们启发思考,举一反三。如果人们对所形成的图解不甚理想,可以重新分组,重新编排,重新进行图解标示。
(7).对卡片分组图解形成文字说明与规律性总结。此类文字总结材料可以弥补以往的疏漏,从中获得新的启示,发现新的创意。因此,从卡片分组到图解再到文字说明的过程可以经过多次反复,以求从中获得新的发现,直到形成令人满意的创意为止。
德尔菲法的操作程序为
(1).由CI设计人员设计出“函询调查表”,选定有关方面专家10~25名作为函询对象。
(2).将调查表寄送给各位专家,让他们在互不见面的情况下自行设计,自由发挥创造。
(3).收回调查表进行汇总、统计和整理,然后将统计和汇总结果连同调查表再次寄送给函询者,希望他能在他人的启发下提出新的创意。如此往复几次,专家们即可根据统计汇总结果不断改善自己的创意。
(4).最后拟出若干条评价标准寄送给各位专家,请他们对综合整理的各种见解做出评论。
(5).进行综合性分析,去粗取精,从多数专家趋于一致的构思或某一独特的创意中得出切实可行的方案。
(6).支付咨询费用,明确知识产权权益。
关注本网更多技术案例请回到首页《通用技术网》点击《案例计划》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