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几个容易混淆的基本问题辨析
1、关于自动、人工、开环、闭环的辨析
“自动控制”、“人工控制”是控制的两种手段,依控制过程中人工干预的情况来分,“在无人工直接参与的情况下,使事物的变化准确地按照期望的方向进行”的控制,称为自动控制,反之则是人工控制。根据这一概念,对控制进行分类,常常会出现“两难”的情形:
红外线自动感应门,无须人工直接干预,只要有人靠近,门就开启,人一离开,门就自动关闭,属于自动控制,没有歧义。然而抽水马桶对水流的控制过程,是自动控制,还是人工控制?马桶在每次冲水过程中,进水量、出水量都被自动地限定为固定值,并且没有“人工直接参与”,应该认为是自动控制;但是每次冲水之前,都需要人工按动一下开关,这一操作又符合人工控制的特征。
类似这样不易区分控制手段或类型的例子还很多:电脑打印过程中对机器操作的控制、家用冰箱或者家用空调器中对温度的控制、自动开水壶中对电源开关的控制、自动升旗简单控制装置对升降旗的控制……,等等。
其实,以上这些例子中,之所以不易区分控制的手段或类型,是因为没有明确地界定所考察的控制系统的范围。在结构上,抽水马桶的水流控制由进水阀和出水阀组成,实际上可以看作是构成抽水马桶的两个“子系统”——进水阀系统、出水阀系统。进水阀系统所完成的功能是:“根据水箱中水位的高低,适时控制阀门开闭,自动补充水量”,这个控制过程是很典型的闭环自动控制类型;而出水阀系统则是人工开环控制类型。由此可见,只要界定了所分析的系统范围,就能够清楚的辨析控制的类型,其他的一些例子也是如此,不再细述。
2、开环控制未必都是人工控制
开环与闭环的区别就在于有无反馈环节,所谓闭环控制就是存在反馈环节的控制。这样的系统能够适时地检测控制的输出结果,并将检测到的信息通过反馈环节反映到输入端,达到自动调整输入量,修正控制误差的目的。反馈技术被广泛应用在各种需要精确控制的系统中,尤其是电子控制系统,比如:各种放大电路中的增益控制;环境的温度、湿度、水位、压力的控制;机械结构的位置控制、速度控制等等。因此常常使人觉得:闭环控制是复杂的、精确的、自动的控制方式,而开环控制相对的简单、粗糙和非自动。这种感觉常常造成初学者在分析系统时的误判,需要特别注意。
以普通家用压力锅的温度控制过程为例,在密封状态下,锅内的温度与压力呈对应关系。加热锅体,当锅内温度达到设定值时,锅内的压力也将达到设定值,高压顶开排气阀上的重锤,排出蒸汽,使锅内压力减小下来。由于重锤的重量是恒定的,因此当温度达到设定值之后,加热量和排气量呈动态平衡,锅内压力保持在高于大气压力的一个恒定值上,锅内温度也保持在高于常压下水的沸点温度的一个恒定值上(一般为110℃左右),不再继续升高。控制过程如下图所示:

从压力锅的这一温度控制过程来看,没有“人工直接参与”,属于自动控制;而且输出量(温度)并没有反馈到输入端(加热炉),去调节输入量(加热量),因此属于开环控制。这是一个结构极其简单,而又非常典型的自动控制实例,在环境气压恒定的情况下,其温度的控制精度较高。如果环境气压发生变化,也会影响到所获得的温度控制结果,因此在这里例子中,环境气压就成为影响控制精度的“干扰量”。
也有人将高压锅的温度控制过程理解为闭环控制,也不无道理!主要是看所分析的系统范围如何界定。上述分析是将高压锅与加热炉共同作为一个系统来看待。假如不考虑加热炉,只分析高压锅排气阀门对锅内气压的控制原理,将所分析的系统界定在高压锅本身,那么,就可以得出闭环控制的结论,但这样的分析可能更不便于初学者的理解。
类似的开环自动控制的例子还很多,比如:山地梯田中的水位控制,从山头到山脚梯状层叠的平面稻田,水流自上而下逐层灌溉着每一块田地,稻田中水位的高低由田埂上的排水口的高度决定,每一块稻田的水位都可以单独的设定。只要山头入水口的水流供给量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无论蒸发量多或少,都能够确保稻田中基本恒定的水位。几千年来,劳动人民就是依靠这样一种简单的梯田结构,解决了稻田的自动灌溉问题,从控制设计的角度来看,梯田灌溉的水位控制没有使用任何反馈调节的环节,因此也属于开环控制。
简单的开环控制,应用得当,通常能够达到理想的自动控制效果。反之,复杂的闭环控制也未必都属于自动控制。汽车的驾驶就是一个常见的实例:汽车沿着道路行驶,必须有人的操控,从控制的角度看,属于人工控制,这时我们是将人与车看成了一个整体的系统。驾驶员通过操控方向盘、油门、刹车等机构,控制车辆行驶的状态;同时,驾驶员还通过视觉,查看车辆与前方道路或障碍物的位置关系信息,根据这一信息不断修正自己的操作,使车辆按照预定的路线轨迹行驶。在这一过程中,驾驶员通过视觉获取的信息就是反馈量,因此属于闭环控制。
在教学中,通过深入地剖析一些典型控制案例,注重分析其输入量、输出量、反馈量、干扰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注意区分系统的层次关系,明确界定所研究的系统范围,就能够抓住要害,化繁为简,深刻地理解问题的本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