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部分
安居乐业拆迁路
——平江县城郊部分拆迁户“拆迁致贫”调查
调查总结及感谢
平江县第一中学2015“城郊拆迁户拆迁致贫”社会实践活动第21调查小组
主要成员:罗文锋 邓雨晴 单楚雨
指导老师:张从军 林偏章 王嘉琪
2015年的盛夏,平江一中“平江县城郊部分拆迁户拆迁致贫调查”社会实践活动小组成员在张从军老师和林偏章 王嘉琪老师的带领下,来到平江县三阳乡长冲村参加社会调查。从六月到八月,历时近三个月,我们从学校走向社会,行程40余公里,调查近四十余户共七十余人。调查过程中,我们用心观察,认真倾听,点点滴滴,采访记录,按动快门,我们感受农村自然的美景,感受当地村民的亲情,感触颇多的我们谨以此文来完成我们的终结篇。
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由征地拆迁引发的社会矛盾越来越突出,侵害当事人利益的事件时有发生,已经成为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重要因素之一。
从平江县城郊拆迁情况看,征地补偿问题情况相似。目前我县征地补偿制度方面存在着很多缺陷:失地农民在丧失基本的生存资料后,有一部分拆迁户落入了生活无保障、就业无岗位、发展无能力的困境之中。如何完善我县征地补偿制度,缓解失地农民面临的生活困境成为摆在我县各级部门面前的重大社会问题。
这就是我县目前在拆迁中所面临的形势。这就导致了少数拆迁户拆迁致贫。
在张从军老师和林偏章 王嘉琪老师的指导下,我们所在的社会实践活动调查小组决定以“平江县城郊拆迁户拆迁致贫”为课题展开调查,全面了解我县目前的拆迁情况,形成意见及建议,向有关部门反映,以完善我县拆迁工作,为我县社会稳定及经济发展出谋划策。
为设计完善调查问卷,8月3日,在张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实践活动小组顶着炎炎烈日,一路说笑,来到了三阳乡长冲村竹坡组。我们的第一个采访对象是一位老人,50多岁,名叫王创希。他是当地的拆迁户,他家的房子7年前被征收后就拆掉了,现在租了别人的房子住,他的田地也一并被征收,失去土地的他没有什么技术,现在找不到好工作,整天无所事事。当时,政府补贴了近30万元,因为征收时间过长,没有其他生活来源,结果这些钱他用去了很多,现在做房,只能去借高息贷款,不仅生活越来越困难,还欠了一大笔钱。
同日,我们又去采访了附近几家居民,交流了很久,情形也跟王创希家差不多,他们说竹坡组一共被征收了600多亩土地(包括山、田、土),拿到政府补贴的大笔钱后,有的人马上买了车,进行高消费。因为以前很穷,得到钱后就想马上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不想再过以前的穷日子了。没有土地,又没有其他的经济来源,坐吃山空,现在建房,得借高息贷款,致使生活很困难。长冲村很大一部分人没有其他技能,找不到好工作,整天无所事事,所以麻将赌博风气盛行,他们说以前竹坡组没有麻将机,现在都将近有20台了。政府长时间不下达建房指令,荒废7年的田地长满了野草,大部分钱也消耗一空,农民看不到未来的希望。
一天的耳闻目睹,我们的心情都异常复杂,感觉只有深入到群众中去,才能真正了解到群众的困难,没有文化、没有技术是使他们生活贫穷的根本原因,失去了土地,他们就没有了生活的信心,我们该怎么去帮助他们呢?怎样让拆迁群众安居乐业,我们还任重道远。
此次采访后,我们通过研讨,完善了我们的调查问卷,形成了三十个问题。在接下来的数天时间里,我们在长冲村发放问卷100份,采访四十余户,收回有效问卷76份。这都是沉甸甸的收获,这为我们后期的调查研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8月5日,来到长冲村,按张老师的要求,我们轮流主持采访。虽然我们都提前准备好了问题,但我们都有点紧张。我们来到长冲村竹坡组,采访了张简梅夫妇,通过提问交流,得知他们都是70多岁的老人,一家三代10人,挤在不到20平方米的两间地下室里生活。他们的房屋7年前就拆了,现在只能租房住,每年要付租房费5000元,政府补贴的50多万,到目前为止也花掉了不少,去年,他们家两个儿子开始建房,建两栋128平方米的6层楼房,借了几十万贷款,只盼望楼房建好后生活能有所改观。
张简梅说,为了让儿子能去当地搞建设的地方做些小工赚点钱,他们曾与派出所发生过矛盾,她和儿子都被抓进监狱呆过,她自己更是被打伤住过院。她说这都是生活所逼,他们没有技术,不去做劳务工赚点钱,家里就没有经济来源,吃穿住行都需要钱,房子还没有房产证,到银行借不到低利息贷款,生活压力很大。
拆迁后致使一些人贫穷,可能的原因,还是这些人没读多少书,也没有什么技术,除了种地,他们找不到其他的就业机会,房子建成后,除了自己要住的房,多余的要卖掉一些还贷款,生活来源只能靠几万元的铺面和住房出租费,生活、治病、上学都靠这点钱真的难以为计。
针对这种情形,我认为,最直接有效的解决办法应该是对这些拆迁户进行劳动技能培训,给他们安排再就业的机会,有了稳定的收入,就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他们也就安心了,真正做到安居乐业,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和谐,国家才会长治久安。
顶着夏日午后最毒辣的太阳,在接下来的数日,我们一行人在张老师的带领下走街串巷,逐家挨户进行采访。印象最深的是,一次,我们来到了长冲村拆迁安置点的建筑工地,途中遇见了一位在歇息的工人,交谈中得知,他叫黄站,45岁,三阳乡长冲村破旧组人,他的房屋7年前被拆,用政府补贴的钱和自己开车做生意赚的钱,他去年重建新楼房,花了90多万,如今已住进了新房。自己有技术,能赚到钱,房子也靠近了城中心,所以生活比以前更美好。
沿着马路再往里走,我们又见到了另一位王姓居民,他正在搞房子装修,他也是三阳乡长冲村破旧组的人,5年前拆了房子,去年开始重建新房,他有两个儿子,分到了两栋房屋地基,共256平方米。现在没有了田地,所幸自己是砖匠工,还能维持生活开支,但政府补贴的费用全部用来建房,还借了20多万,房子基本建好。从他的言语中得知,他还是很满意,改建了楼房,住进了城市,生活越来越方便。
这两位采访对象应该算是拆迁户中情形比较好的家庭,他们头脑精明,生活有规划,除了能种地,还有其他技术特长,没了土地,照样能赚钱,有比较稳定的经济收入。虽然过了几年居无定所的生活,但现在情况逐步转好,和他们的交谈,我们能体会到他们对今后幸福生活的期盼和向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