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小学技术教育课程发展暨苏教版通用技术教师培训研讨会在南京召开
作者:董秀敏 来源:凤凰教育网
2013-4-22
【凤凰教育网编者按】2013年4月12日——15日,由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教材服务中心暨江苏凤凰教育发展有限公司主办的“2013年中小学技术教育课程发展暨苏教版通用技术教师培训研讨会”在南京举行。会议由公司总经理助理王娴主持,参加会议的有教育部技术课程标准组组长、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顾建军教授,以及来自全国的各省(市)学科教研员、课程培训专家等共计30多人参加了会议。

开幕式
顾建军教授在会上针对中小学技术教育课程的发展作了讲座,他指出,在时代变革的大潮中,在国家转型的特殊时期,发展技术教育具有特别的意义。换句话说,技术教育与国家利益、民族复兴联系在一起,我们处于这个时代,对于技术教育的意义和价值一定要认识清楚。十八大提出对教育的要求是实现教育的现代化,那么没有技术教育,没有技术课程的教育能不能算得上现代化呢?这很值得我们思考。我们应凝聚在一起,形成一股力量,谱写出技术教育的中国梦。
顾教授还强调,自2004年技术课程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实验,今年已经是第十年。十年铸一剑,留下了太多难忘的激情岁月、感动的瞬间,有必要认真地回顾、总结和发掘。今年的技术教育工作的主要计划有:(1)进行全国范围内的课程发展现状调研报告,实事求是、客观地反映课程发展的概况。(2)启动对外合作机制。今年10月份将在南京举办亚太技术教育国际会议,届时将从每个省评选出一些优秀论文、优秀教师、优秀课例、优秀学校,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技术教育的发展成果。(3)办好第十届通用技术年会。(4)技术教育网站的国际化接轨。(5)打造精品课程、精品讲座和视频资源。(6)更好地发挥技术教育杂志的作用。通过这一系列活动让课程“立起来”、“亮起来”、“活起来”。
各位与会代表也都是有备而来,在总结了当地课程开展情况的基础上,有感于顾建军教授的发言,与会代表纷纷就相关工作进行了热烈的研讨,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为课程的发展建言献策。
中央教科所研究员于慧颖老师首先发言,她认为技术课程是阳光的课程,虽然道路曲折,但沿途光明。目标的达成归根结底还是要依赖于一线教师,坚持开课、坚持研究,把课程的发展作为一种使命、一种责任。

中央教科所于慧颖研究员发言
南京市第五中学通用技术教师刘建明提出,现在中小学技术课程内容不衔接,导致很多小学生都能做的手工课在高中课堂上来实现,这与提升技术素养是背道而驰的,必须建立健全中小学技术教育体系。
福建省福州市通用技术教研员黄建忠也非常认同此观点,认为应该把义务教育阶段的劳动与技术课程从综合实践中剥离出来,建立从1年级到11年级的中小学技术课程体系。
陕西长安一中蒋建波老师代表全国8省市40余位教师建议尽快开发《全国通用技术实践活动手册》,以满足课堂实践活动的开展,真正体现通用技术的实践性,有力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
广东省通用技术教师单瑜彬说,广东的课程开设处于疲惫期,很需要政策的拉动与提升。
安徽省通用技术教研员梅小景说,每年一届的通用技术年会一定要如期举行,这有利于推动课程的发展和教师的发展。更要指出的是,技术课程标准、理念及学科体系都是没有问题的。

安徽省通用技术教研员梅小景老师发言
重庆通用技术教研员费敏说,我们的教师都很期待开年会,而且希望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年会中来。

重庆市通用技术教研员费敏老师发言
黑龙江省教研员谢卫东说,我们现在正在做的一件事是,在中小学建立技术课程体系,建立贯穿小学、初中、高中的技术课程,目前正在实验阶段。

黑龙江省通用技术教研员谢卫东老师发言
江西省通用技术教研员潘毅鹏老师提出几点建议:(1)多开展活动,提升学科地位。(2)加大课程督导力度。(3)多举办培训活动,如对教研员的培训、对校长的培训。(4)职前培养是大问题,应建立技术教育本科学位。(5)多组织一些课题研究活动,提升教研员和一线教师的研究能力。

江西省通用技术教研员潘毅鹏老师发言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鲍珑老师说,现在要加强技术教育教学方法、教学论方面的研究,全国一线教师形成合力,把技术课程开好。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鲍珑老师发言
北京市通用技术教研员赵薇老师说,北京的通用技术课程一直都在扎扎实实地开设,因为这是国家课程,是必须开设的,既是义务也是责任。我们现在正在做一些调研活动、五年回顾的书、综合素质评价方面的研究等工作。

北京市通用技术教研员赵薇老师发言

宁夏回族自治区通用技术教研员马学梅老师发言
顾建军教授在总结发言时指出,大家研讨了问题,分享了经验,提出了建议,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交流,可以看出通用技术课程的发展虽然布满荆棘,但坎坷之后必是坦途。大家站在时代、历史、方法论的角度看问题,充分反映了通用技术课程开设的成果和一系列探索。未来共同要做的是:强化学科体系建设、强化学科活动平台建设、强化学科优质资源建设、强化学科国际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