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改变眼中的自己
如果让你用一句话形容你的个性,你会用如下的语言吗?
“我长得很丑”;
“我很马虎”、“我害羞”;
“我数学很差”;
“我不会烧饭做菜”;
“我特懒”;
“我害怕”;
“我笨手笨脚”、“我担心…”;
“我记性不好”;
“我不太合群”;
“我不爱说话”;
“我动不动就感到累”……
这些描述自我挫败行为的语言,也许是你过去生活经历的写照,但这无疑是一种消极状态。习惯性地采用这类语言,表明你虽然也知道这是缺点,却出于惰性而默认它们。面对蓬蓬勃勃的生命,难道你不想尝试一种新的生命状态吗?
你可以试试如下的方法,或许对你转换生活观念有所益处:
1.你可以承认“我过去曾认为自己……”但是不要把自己限定在这个判断中,而是用行动证明你已经从过去的阴影中走出来,完全是一个鲜亮充满活力的个体。
2.选出那些最常用的消极描述,每天消除一个。告诉你周围的朋友、同事,你将努力改变它们,请他们帮助提醒你。
3.为自己制定行动上的目标,从小事做起。比如,你曾认为自己是一个害羞的人,那么不妨主动去结识一个你以前可能不敢主动接触的人。
4.用写行为日志的方式记下每天你使用自我挫败性标签的具体时间和地点,并努力减少这种行为。
5.每当你发现自己又说了上述令人沮丧的话,就立即改正自己。告诫自己“只要努力一下,我就可以改变自己”、“我现在与以前不同”、“懒惰和颓唐都不是我的个性。”
6.不要为你的消极和惰性寻找借口,这是你前进的障碍,默许自己的不良状态无异于未战先败。相信你只要肯努力,你就能够从过去黯然的阴影中走出来,成为一个全新的自我,以更自信而坚定的脚步向明天走去。
26、不要同情自己
我有一位朋友,因为幼年时患了一场大病,命虽保住了,但下肢却瘫痪了。他的父亲是邮局干部,在他中学毕业后设法在邮局给他安排了一份可以坐着不动的工作,工资及各种福利待遇都与常人无别。在这个岗位上,他干了三年。按说,一个重残的人,能有一份这样安稳有保障的工作,应该是可以十分满足了。他的许多身体健康的同学,都还在为谋一份职业而四处奔波求人呢。但他却辞职了,因为他在人们的眼光中,不但看到了同情,更看到了怜悯还有不屑。他的自尊心在这种目光中一次次被刺伤,所以纵是父亲的耳光和母亲的哭求都没能阻止他。
辞职后他先是开了一间小书店,但不到半年便因城市改造房屋拆迁而不得不关门。之后,他又与人合办了一家小印刷厂,也仅仅维持了一年多,便因合伙人背信弃义而倒闭。两次经商,都没成功,而且还债台高筑,这时他的父母和朋友们又来劝他,说你一个残疾人,就别胡折腾了,多少好手好脚的人还碰得头破血流呢,何况你!父亲并且劝他趁自己还在领导岗位上,让他还是老老实实回邮局上班算了。但他没有回头,而是又选择了开饭店。这次他吸取前两次的教训,一年下来,小饭店竟赢利两万多元,于是他又开了两家连锁店。10年之后,他的连锁饭店不但在他居住的城市生根开花,而且还不断在周边的大小城市一间间开张。他自然也就成了事业成功的老板,且娶了漂亮能干的姑娘。当有人问他成功的经验时,他说了很多,但他说最重要的,就是千万不要同情自己。别人同情你不要紧,若自己同情自己,就会成为懦夫,失去奋斗的动力,成功也就决不可能。
在现实生活中,不单是身有残疾和病患的人,就是健康的人,在遭遇挫折和失败的打击时,也会生出悲观失望、自怜自卑的心情来。在这种情绪的笼罩下,人往往不是寄希望于他人的援手,就是一蹶不振,失去重新尝试的勇气。不同情你自己,对自己进行鞭策和批判,反省和检讨失败的原因,才会走出懦弱心理的陷阱。
事业的成功,往往取决于能否战胜自己的软弱,不给自己倒在地上爬行的理由!
|